乙肝能实现功能性治愈吗?哪些患者有机会?
2025-10-17 来源:医药卫生网 - 医药卫生报 浏览:次 【查看证书】在我国,乙肝病毒(HBV)感染者超 8000 万,其中慢性乙肝患者约 2000 万。过去,“乙肝无法治愈” 的观念深入人心,很多患者担心长期携带病毒会逐渐发展为肝硬化、肝癌。但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乙肝功能性治愈” 已从理想变为可能。那么,到底什么是乙肝功能性治愈?哪些患者有机会实现这一目标?
一、先明确:乙肝功能性治愈,不是 “完全无病毒”
提到乙肝治愈,很多人会以为是 “体内完全没有乙肝病毒”,但实际上,乙肝功能性治愈有明确的医学标准,并非追求 “病毒清零”。
根据《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22 年版)》,乙肝功能性治愈的定义是:停止抗病毒治疗后,仍能持续维持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阴性(伴或不伴乙肝表面抗体(抗 - HBs)阳转)、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 DNA)检测不到,肝脏生物化学指标正常,肝组织炎症和纤维化得到改善。
简单来说,功能性治愈的核心是 “病毒被长期抑制,肝脏损伤停止进展”。此时,虽然患者肝细胞内可能仍存在少量乙肝病毒 cccDNA(病毒复制的 “模板”),但这些病毒已失去复制能力,不会再引发肝脏炎症,也基本不会发展为肝硬化、肝癌,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期寿命能恢复到健康人水平。
需要区分的是,功能性治愈不同于 “完全治愈”(即体内彻底清除 cccDNA)。目前医学上还难以实现完全治愈,但功能性治愈已能显著降低乙肝患者的疾病进展风险,是当前乙肝治疗的核心目标。
二、好消息:部分乙肝患者,能实现功能性治愈
并非所有乙肝患者都能实现功能性治愈,临床数据显示,目前我国乙肝功能性治愈的整体比例约为 10%-20%,但以下几类患者,实现功能性治愈的概率会显著更高。
1. 乙肝 e 抗原(HBeAg)阳性的慢性乙肝患者,尤其是年轻、病程短者
乙肝 e 抗原(HBeAg)阳性,意味着病毒复制活跃,但这类患者若能在疾病早期(尤其是免疫清除期)接受规范治疗,实现功能性治愈的机会更大。
一方面,年轻患者(通常指 40 岁以下)的免疫系统功能较强,能更好地配合药物清除乙肝表面抗原;另一方面,病程短(如确诊乙肝后 1-3 年内)的患者,肝脏炎症和纤维化程度较轻,肝细胞内的病毒 cccDNA 库较小,更容易被药物抑制和清除。
临床研究表明,HBeAg 阳性、乙肝表面抗原定量(HBsAg 定量)较低(通常<1500 IU/mL)、乙肝病毒 DNA 水平不高(<2×10^6 IU/mL)的年轻患者,接受长效干扰素联合核苷(酸)类似物治疗 48-96 周后,功能性治愈的概率可达 25%-30%,远高于普通患者。
2. 乙肝肝硬化代偿期患者,无严重并发症者
乙肝肝硬化分为代偿期和失代偿期,代偿期肝硬化患者(肝功能基本正常,无腹水、肝性脑病等并发症)若能尽早接受治疗,也有机会实现功能性治愈。
这类患者的关键是 “早干预”:如果在肝硬化早期(肝纤维化程度 F2-F3 期)就开始规范抗病毒治疗,控制病毒复制,减轻肝脏炎症,部分患者的肝纤维化可逆转,甚至实现乙肝表面抗原转阴。但需注意,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如出现腹水、食管胃底静脉曲张、肝功能衰竭)由于肝脏损伤严重,功能性治愈的概率较低,治疗目标以 “控制病毒、延缓进展” 为主。
3. 急性乙肝患者,免疫功能正常者
急性乙肝是指感染乙肝病毒后 6 个月内发病,这类患者大多能依靠自身免疫系统清除病毒,实现 “自发性功能性治愈”。
数据显示,成年急性乙肝患者中,约 90% 以上会在 6 个月内自行清除乙肝表面抗原,产生乙肝表面抗体,实现功能性治愈;但婴幼儿急性乙肝患者(尤其是母婴传播感染者),由于免疫系统尚未发育成熟,约 90% 会发展为慢性乙肝,自发性治愈概率较低。
需要提醒的是,即使是急性乙肝患者,也需在医生指导下监测肝功能和病毒指标,若出现肝功能严重异常(如胆红素显著升高、凝血功能障碍),需及时进行抗病毒和保肝治疗,避免发展为重症肝炎。
三、关键:抓住 “治疗窗口期”,规范治疗是核心
要实现乙肝功能性治愈,关键在于 “抓住最佳治疗时机 + 选择合适治疗方案 + 长期坚持管理”。
1. 尽早启动治疗,别等 “肝功能异常” 才干预
过去,很多乙肝患者认为 “只要肝功能正常,就不用治疗”,这种观念已不符合最新指南推荐。目前指南明确,即使肝功能正常,若患者存在乙肝表面抗原定量低、乙肝病毒 DNA 阳性、肝组织有炎症或纤维化(通过肝穿刺活检或无创肝纤维化检测发现),也建议启动抗病毒治疗,此时干预更容易实现功能性治愈。
2. 个体化选择治疗方案,避免 “盲目用药”
目前乙肝抗病毒治疗药物主要有两类:核苷(酸)类似物(如恩替卡韦、替诺福韦、丙酚替诺福韦)和长效干扰素。
· 核苷(酸)类似物:优点是抑制病毒作用强、副作用小、服用方便(每日一次口服),适合病毒载量高、肝功能严重异常、肝硬化或无法耐受干扰素的患者;但需长期服用,停药后复发风险较高,功能性治愈概率较低(约 1%-5%)。
· 长效干扰素:优点是具有免疫调节作用,能激发机体自身清除病毒的能力,功能性治愈概率较高;但副作用较大(如发热、乏力、骨髓抑制),需每周注射一次,且不适合肝功能严重异常、肝硬化失代偿期、有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患者。
临床中,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年龄、病程、病毒指标(乙肝表面抗原定量、乙肝病毒 DNA)、肝功能、肝纤维化程度等因素,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比如 “长效干扰素联合核苷(酸)类似物” 的 “联合治疗方案”,已被证实能显著提高功能性治愈概率。
3. 长期监测管理,别忽视 “停药后随访”
即使实现乙肝表面抗原转阴,也需长期监测:停药后第一年每 3 个月复查一次肝功能、乙肝表面抗原、乙肝表面抗体、乙肝病毒 DNA;之后每 6 个月复查一次,至少随访 5 年。若出现乙肝表面抗原复阳、乙肝病毒 DNA 再次阳性,需及时重新启动治疗。
四、辟谣:这些误区,会耽误功能性治愈机会
误区 1:“乙肝功能性治愈后,就不会得肝癌了”
虽然功能性治愈能显著降低肝癌风险(比未治愈者降低 80% 以上),但并非 “绝对不会得肝癌”。部分患者即使实现乙肝表面抗原转阴,肝细胞内仍可能存在少量 cccDNA,若同时有肝癌家族史、长期饮酒、合并脂肪肝等风险因素,仍需定期进行肝癌筛查(如每半年做肝脏超声和甲胎蛋白检测)。
误区 2:“追求功能性治愈,必须用高价药”
功能性治愈的关键在于 “合适的治疗方案”,而非 “药物价格”。比如,丙酚替诺福韦(一种核苷类似物)虽然价格较高,但并非所有患者都需要使用;部分患者使用恩替卡韦(价格较低)联合长效干扰素,也能实现功能性治愈。患者应在医生指导下,根据自身经济状况和病情选择药物,避免盲目追求 “高价药”。
乙肝功能性治愈,已不再是 “遥不可及的梦想”。对于符合条件的患者,只要尽早规范治疗、科学管理,就能大大提高实现功能性治愈的概率,远离肝硬化、肝癌的威胁。记住:乙肝治疗是一场 “持久战”,耐心和坚持,才是实现治愈的关键。
(永城市人民医院中西医结合肝病科 马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