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小毛病”拖成大病!一文读懂胆管癌的预防与早期发现

2025-10-17 来源:医药卫生网 - 医药卫生报  浏览:次  【查看证书

提到“癌症”,很多人对肺癌、胃癌耳熟能详,却对胆管癌感到陌生。但这个隐藏在胆道系统里的“沉默杀手”,近年来发病率正逐年上升,且因早期症状模糊,70%以上患者确诊时已到中晚期,5年生存率不足20%。其实,胆管癌的发生并非毫无征兆,很多时候是我们把身体发出的“小信号”当成了普通肝胆不适,一拖再拖才酿成大病。掌握它的早期迹象和预防方法,才能把风险降到最低。

先搞清楚:胆管癌到底是什么?胆管是连接肝脏和肠道的“管道系统”,负责输送肝脏分泌的胆汁,帮助消化脂肪。当胆管细胞发生恶性病变,就会形成胆管癌,可发生在胆管的任何部位。由于胆管位置隐蔽,早期肿瘤不会引起明显梗阻,症状往往“藏得很深”,容易和胆囊炎、肝炎等常见病混淆,这也是它难发现的关键原因。

想要尽早揪出胆管癌,先学会识别这3个“容易被误判”的信号:

第一个信号是渐进性黄疸,这是胆管癌最典型却最易被错认的症状。表现为皮肤、眼白(巩膜)慢慢变黄,颜色从浅黄逐渐加深,同时尿液会变成深茶色(像泡过的浓茶),大便颜色变浅甚至呈灰白色(陶土样)。很多人出现黄疸,会先以为是“肝炎”或“胆结石”,但胆管癌引起的黄疸有个特点——持续加重、不会反复,还可能伴随皮肤瘙痒(胆汁里的胆汁酸盐刺激皮肤神经导致)。如果黄疸出现后,吃了治肝炎或胆囊炎的药没好转,反而越来越重,一定要及时检查胆管。

第二个信号是上腹部隐痛或胀痛,疼痛位置多在肚脐上方或右上腹,程度不剧烈,像“隐隐作痛”或“胀胀的不舒服”,有时会放射到背部。这种疼痛和普通胃病、胆囊炎的痛很像,但胆管癌的疼痛更“持久”——不会因为吃胃药缓解,也不会因为空腹或吃饭减轻,反而可能在夜间或劳累后加重。不少患者因为这种“不严重的痛”,拖了几个月才去检查,错过最佳时机。

第三个信号是不明原因的体重下降和乏力。如果没有刻意节食、运动,却在1-2个月内瘦了5公斤以上,同时总觉得没力气、食欲变差,甚至吃点油腻食物就恶心,别只当是“压力大”或“肠胃不好”。胆管癌会影响胆汁分泌,导致食物无法正常消化,身体只能消耗自身脂肪和蛋白质,进而出现消瘦;同时肿瘤会争夺身体营养,让乏力感越来越明显。

比起“发现早”,“防得住”更重要。胆管癌的发生和生活习惯、基础疾病密切相关,做好这4点,能有效降低风险:

第一,控制基础肝胆疾病。胆管结石、慢性胆管炎、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乙肝或丙肝病毒感染,都是胆管癌的“高危因素”——结石长期刺激胆管黏膜,会导致细胞反复损伤、癌变;病毒感染会引发肝脏和胆管的慢性炎症,增加恶性病变风险。有这些疾病的人,一定要遵医嘱治疗,定期复查(比如每半年做一次肝胆超声),别让“小炎症”拖成“大癌症”。

第二,少吃高油高盐食物,避免烟酒。长期吃油炸、腌制、熏烤类食物,会增加胆管负担,诱发炎症;吸烟会产生多种致癌物,损伤胆管细胞;过量饮酒会直接伤害肝脏和胆管,增加癌变风险。日常饮食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和全谷物,保持清淡、均衡,能减少胆管的“负担”。

第三,避免接触有害物质。长期接触化学物质(如杀虫剂、染料、橡胶制品)的人,胆管癌风险会升高。如果工作中需要接触这些物质,一定要做好防护,比如戴口罩、手套,避免直接接触;回家后及时洗手、换衣服,减少有害物质残留。

第四,高危人群定期筛查。除了有基础肝胆疾病的人,胆管癌还偏爱“50岁以上、男性、有胆管癌家族史”的人群。这类高危人群建议每年做一次“肝胆超声+肿瘤标志物(CA19-9、CEA)”检查,超声能发现胆管是否有扩张、肿瘤,CA19-9是胆管癌常用的肿瘤指标,两者结合能提高早期检出率。

胆管癌虽然“隐蔽”,但并非无迹可寻。很多时候,它不是“突然发生”,而是从“小毛病”慢慢发展而来。记住:身体不会无缘无故出现不适,那些被我们忽视的黄疸、隐痛、消瘦,可能就是胆管癌的“早期警报”。别让“忍一忍”“再等等”的心态,把可防可治的“早期信号”拖成难治的“晚期大病”——早识别、早预防、早检查,才是对抗胆管癌最有力的武器。

(河南省中医院肿瘤三区 段铮)

责任编辑:星星  一校:曲星  二校:张驰  三校:贾佳丽  一审:杨小玉  二审:赵曦  终审:梁如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