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痛别死磕止痛药!中医调理教你“内外一起扛”
2025-10-11 来源:医药卫生网 - 医药卫生报 浏览:次 【查看证书】“吃止痛药怕伤胃,不吃又疼得睡不着……”这是许多中晚期癌症患者的真实困境。数据显示,我国约70%的癌症患者会经历中重度疼痛,其中近1/3因无法耐受止痛药副作用而陷入“疼了忍、忍不了多吃药”的恶性循环。事实上,癌痛管理并非“非此即彼”——中医调理通过“内服+外治”双管齐下,既能辅助缓解疼痛,又能减轻西药副作用,让患者“内外一起扛”,更有质量地对抗病魔。今天,我们就来聊聊中医如何为癌痛患者提供新选择。
一、为什么不能只“死磕”止痛药?
止痛药是癌痛治疗的基石,但长期或过量使用可能带来多重负担。
1. 止痛药的“天花板效应”与副作用
吗啡、羟考酮等阿片类药物虽能有效镇痛,但存在“剂量天花板”——超过一定量后,镇痛效果不再提升,副作用却显著增加,如恶心呕吐、便秘、尿潴留,甚至抑制呼吸。临床中,约40%患者因无法耐受副作用被迫减少药量,导致疼痛反复。
2. 癌痛的“复杂性”需综合应对
中医认为,癌痛不只是“神经痛”,更是全身失衡的表现:肿瘤压迫、放化疗损伤会导致“不通则痛”(气血瘀滞);久病耗损正气会造成“不荣则痛”(气血不足)。单纯用止痛药仅能“阻断信号”,无法解决根本问题。而中医调理通过内服药物调和气血、外治法疏通经络,能从根源减轻疼痛敏感度。
3. 心理与身体的“双重折磨”
焦虑、抑郁会放大痛感,形成“疼痛-失眠-更痛”的恶性循环。止痛药无法缓解心理压力,而中医通过疏肝解郁、安神定志的调理,能同时改善情绪和躯体症状,让患者更有力量“扛痛”。
二、中医调理癌痛的核心:内服+外治,标本兼治
中医调理癌痛讲究“整体观”,既关注疼痛部位,也调理全身状态,具体方法分为内服与外治两大类。
1. 内服中药:调和气血,扶正祛邪
根据癌痛类型和体质,中医会开具个性化方剂,常见证型与用药思路如下:
气滞血瘀型(刺痛、固定部位、夜间加重):
表现为疼痛如针刺,痛点固定,舌暗有瘀斑。治法以活血化瘀、行气止痛为主,常用药物如延胡索(行气止痛)、乳香(活血散瘀)、没药(消肿生肌),配合柴胡(疏肝理气)、川芎(活血行气)。
寒凝气滞型(冷痛、遇热缓解、四肢发凉):
多见于骨转移或腹腔肿瘤患者,疼痛遇冷加重,得温则舒。治法温经散寒、通络止痛,常用附子(温肾助阳)、桂枝(温通经脉)、吴茱萸(散寒止痛),搭配黄芪(补气)、当归(养血)。
气血两虚型(隐痛、乏力、面色苍白):
常见于癌症晚期或术后患者,疼痛绵绵不休,伴头晕心悸。治法益气养血、缓急止痛,常用党参(补气)、白术(健脾)、熟地(补血),辅以甘草(缓急和中)、白芍(柔肝止痛)。
注意:中药需在中医师辨证后使用,不可自行照搬药方;部分患者担心“中药伤肝”,其实规范使用下,中药与西药的肝损伤风险可控,需定期监测肝功能。
2. 外治法:直达病所,减少全身负担
外治法通过皮肤、穴位吸收药物或刺激经络,避免口服药对胃肠的刺激,尤其适合脾胃虚弱的患者。
(1)穴位贴敷:精准“镇痛开关”
将中药研末调糊,贴在特定穴位上,药物渗透与穴位刺激协同镇痛。
常用穴位:肩颈痛贴肩井穴(通经活络);腹痛贴中脘穴(和胃止痛);腰背痛贴肾俞穴(强腰健骨)。
推荐药方:延胡索、乳香、没药、细辛按3:2:2:1比例混合,用姜汁调糊,每次贴4-6小时。
优势:局部药物浓度高,全身吸收少,副作用小。
(2)艾灸:温通经络“驱寒痛”
艾条燃烧的热量能穿透皮肤,温散寒邪、疏通气血,特别适合冷痛、喜温的患者。
操作:用艾条悬灸疼痛部位或穴位(如关元、命门),距离皮肤2-3厘米,以局部微热不烫为度,每次15-20分钟。
注意:实热体质(易上火、口干)慎用;需家人协助,避免烫伤。
(3)耳穴压豆:“小耳朵”管全身痛
耳朵是人体的“微缩地图”,按压耳穴可调节对应部位的疼痛信号。
常用穴位:神门(镇静止痛)、皮质下(调节神经)、对应脏腑穴(如肝穴对应肝癌痛)。
操作:用王不留行籽贴在耳穴上,每天自行按压3-5次,每次每穴捏揉1分钟,有酸胀感为佳。
优势:无创伤、易操作,适合长期居家使用。
(4)中药泡洗:缓解下肢“沉重痛”
针对肿瘤压迫或放化疗导致的下肢肿胀、疼痛,可用活血通络中药煎水泡脚。
推荐药方:当归、赤芍、川芎、牛膝各15克,煮水20分钟后泡脚,水温40℃左右,每次20分钟。
作用:促进下肢血液循环,减轻肿胀和胀痛感。
三、“内外一起扛”:如何科学结合中西医?
中医调理不是替代止痛药,而是“帮止痛药减负”“为身体赋能”。具体需遵循以下原则:
1. 轻度疼痛(1-3分):外治为主,内服辅助
若疼痛不影响睡眠,可先用穴位贴敷+耳穴压豆,配合疏肝理气的中药(如逍遥丸),多数患者能缓解。
2. 中重度疼痛(4-10分):西药为主,中医“打配合”
需按三阶梯止痛原则规范使用阿片类药物,同时联用中药:
便秘:用麻子仁丸(润肠通便)或外敷神阙穴(肚脐);
恶心:用陈皮、生姜泡水,或按压内关穴(止呕);
乏力:用黄芪、党参炖汤,补气提神。
3. 顽固性疼痛:中西医结合“破局”
对放化疗后神经痛、骨转移剧痛,可采用“刺络拔罐+西药”:专业医师用三棱针轻刺疼痛部位至微出血,再拔罐吸附瘀血,能快速疏通局部气血,减少止痛药用量。
四、给癌痛患者的贴心提醒
早介入:疼痛初期就开始中医调理,比“疼到受不了再用”效果更持久;
记症状:记录疼痛部位、性质、发作时间及用药反应,就诊时提供给医生参考;
防误区:不要轻信“偏方治癌痛”(如斑蝥、马钱子),需在正规中医院使用;
调心态:焦虑会加重痛感,每天花10分钟做深呼吸或听轻音乐,配合中医疏肝解郁,能形成良性循环。
癌痛不是“必须咬牙硬扛”的坎。中医调理就像一双“温暖的手”,既扶正固本增强体质,又疏通经络减轻痛感,让患者在与癌症的较量中,更有底气说一句:“我能扛,而且扛得更舒服。”愿每一位患者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内外兼修”之法,减少痛苦,拥抱更多生的希望。
(安钢总医院 郑悦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