龋齿,我们该如何更好去预防?​

2025-9-26 来源:医药卫生网 - 医药卫生报  浏览:次  【查看证书

龋齿(俗称蛀牙、虫牙)是全球最常见的口腔疾病之一,我国5岁儿童乳牙龋患率高达71.9%,12岁青少年恒牙龋患率也有34.5%。很多人觉得“蛀牙是小问题,疼了补颗牙就行”,却忽略了早期预防的重要性——毕竟,补牙不仅花钱,还可能伤及健康牙体组织;而严重的龋齿可能引发牙髓炎、根尖周炎,甚至影响全身健康。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龋齿到底是怎么“盯上”我们的?如何从日常习惯入手,把蛀牙“拒之门外”?

​一、龋齿不是“虫蛀”,而是细菌的“慢性破坏”​​

很多人以为龋齿是“牙齿里长了虫”,其实这是古代对疾病的误解。现代医学早已明确:龋齿的本质是细菌感染主导、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1. 龋齿的“四联因素”​​

科学家研究发现,龋齿的发生需要四个“帮凶”同时存在:

​细菌:口腔中存在大量细菌(如变形链球菌、乳酸杆菌),它们会黏附在牙齿表面形成牙菌斑(肉眼可见的白色软垢)。

​食物:尤其是蔗糖、葡萄糖等可发酵糖类,是细菌的“能量来源”。细菌分解糖分会产生酸性物质(如乳酸),腐蚀牙齿。

​宿主(牙齿):牙齿的形态、结构、排列会影响清洁难度。比如,牙齿排列不整齐、窝沟较深(如后槽牙),容易残留食物,难以刷净。

​时间:牙菌斑需要数小时才能形成稳定的“致龋环境”,长期不清洁(如睡前不刷牙),酸性物质会逐渐腐蚀牙釉质,最终形成龋洞。

​2. 龋齿的危害远超“牙疼”​​

早期龋齿可能只是牙齿表面发白、有小黑点,无明显疼痛;但随着龋洞加深,细菌会侵入牙本质(牙齿中层),遇到冷热酸甜就会敏感;若继续发展至牙髓(牙神经),会出现剧烈疼痛、牙龈肿胀,甚至引发颌骨感染。

更危险的是,龋齿可能成为“健康炸弹”:口腔中的细菌可能通过血液循环进入全身,与心脏病、糖尿病、早产等疾病的发病相关。儿童乳牙龋坏若不及时治疗,还可能影响恒牙发育,导致牙齿排列不齐。

​二、预防龋齿,从“细节”入手最有效​

龋齿的发生需要时间积累,这也意味着:只要抓住日常细节,完全可以阻断其发展。以下是经过验证的科学方法:

​1. 刷牙:不是“刷够时间”,而是“刷对方法”​​

刷牙是清除牙菌斑最直接的方式,但很多人“刷了多年牙,依然满口蛀牙”,问题可能出在方法上。

​工具选择:软毛牙刷(硬毛易损伤牙龈)+ 含氟牙膏(氟能增强牙釉质抗酸能力)。儿童可选儿童专用牙刷(刷头小、刷毛更软)。

​时间与频率:每天至少刷2次(早晚各1次),每次至少2分钟;饭后10分钟内刷牙效果最佳(若无法立即刷,可漱口)。

​正确方法:推荐“巴氏刷牙法”——牙刷与牙龈呈45°角,小幅度水平颤动(每次刷2-3颗牙),刷到牙齿的每个面(内侧、外侧、咬合面),不要遗漏最后一颗磨牙的后面。

​小提醒:牙刷每3个月更换一次(刷毛变形后清洁力下降);电动牙刷清洁效率更高,适合手部动作不灵活的人群(如老人、儿童)。

​2. 控糖:不是“戒糖”,而是“控量+控频”​​

完全不吃糖不现实,但可以通过调整“吃糖时间”和“糖的种类”降低风险:

​减少“游离糖”摄入:游离糖指添加到食品中的糖(如奶茶、蛋糕、可乐),以及果汁中的天然糖(因为无纤维包裹,更易被细菌利用)。世界卫生组织建议:成人每天游离糖摄入不超过25克(约6块方糖),儿童减半。

​避免“频繁吃糖”:频繁摄入糖分(如每小时吃一颗糖)会让口腔长期处于酸性环境,给细菌持续“供能”。建议集中时间吃甜食(如饭后吃一块蛋糕),吃完立即漱口。

​选择“低致龋性食物”:奶酪、牛奶(含钙,中和酸性)、坚果(质地硬,摩擦牙齿表面)、蔬菜(纤维多,促进唾液分泌)都是更安全的选择。

​3. 清洁“死角”:牙线、冲牙器比牙签更护牙​

牙刷只能清洁牙齿表面70%的区域,牙齿之间的缝隙(邻面)、牙龈沟(牙齿与牙龈的间隙)容易残留食物,是龋齿的“高发区”。

​牙线:每天至少用一次牙线(睡前最佳),轻轻滑入牙缝,上下刮擦清除菌斑。注意:不要用力过猛,以免损伤牙龈。

​冲牙器:高压水流能深入牙缝和牙龈沟,适合戴牙套、牙齿排列不齐的人群。但冲牙器不能替代牙线,两者配合使用效果更佳。

​4. 定期看牙医:“治未病”比“治已病”更重要​

很多龋齿早期无明显症状,只有通过专业检查才能发现。建议:

​儿童:从第一颗乳牙萌出(约6个月)开始,每3-6个月看一次牙医;窝沟封闭(用树脂封闭牙齿表面的深窝沟)是预防窝沟龋的有效手段,乳磨牙(3-4岁)、第一恒磨牙(6-7岁)、第二恒磨牙(11-13岁)是最佳封闭时间。

​成人:每6-12个月洗一次牙(清除牙结石,牙结石会刺激牙龈并藏匿细菌);每年至少做一次口腔检查,早期龋齿(如“浅龋”)通过涂氟、再矿化治疗就能控制,无需补牙。

​5. 特殊人群:儿童、孕妇、老人需“重点防护”​​

​儿童:乳牙龋坏发展快,家长要帮助孩子刷牙(直到6-7岁能独立刷干净);避免含奶瓶睡觉(奶瓶龋高发)。

​孕妇:激素变化会导致牙龈敏感、易出血,更易发生妊娠期牙龈炎;孕期4-6个月是相对安全的治牙期,建议提前处理口腔问题。

老年人:牙龈萎缩会导致牙根暴露(牙根表面牙釉质薄,更易龋坏),需选择含氟牙膏,重点清洁牙根部位;佩戴活动假牙的老人,每天要清洁假牙,避免细菌滋生。

​三、预防龋齿,是一场“终身战役”​​

从第一颗乳牙萌出到老年,龋齿的预防贯穿一生。它不需要复杂的操作,而是藏在“每天刷两次牙”“少吃一颗糖”“定期看牙医”这些小事里。

记住:牙齿是不可再生的器官,一旦龋坏,修复的难度和成本都会增加。与其等牙疼了花几千块补牙,不如从今天开始,用正确的方法守护每一颗牙齿——这不仅是对口腔健康的投资,更是对全身健康的负责。

(滑县中心医院 陈旦岭)

责任编辑:星星  一校:曲星  二校:张驰  三校:贾佳丽  一审:杨小玉  二审:赵曦  终审:梁如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