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家庭医生的温暖坚守

2025-9-21 来源:医药卫生网 - 医药卫生报  浏览:次  

本报记者 常俊伟 通讯员 张俊杰

在长垣市常村镇的乡间小道上,有这样一群身影——他们背着药箱穿梭于田间地头,带着关怀走进农家小院,用三年时间完成了从“卫生院的医生”到乡亲们口中“贴心人”的转变。他们就是常村镇中心卫生院第三家庭医生团队,而司珂,正是这支团队里普通却又不平凡的一员。她的手记,记录下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开花的全过程,更藏着无数与乡亲们之间温暖动人的健康故事。

 

一次“闭门羹”与一场“及时雨”:叩开信任之门

朱大爷的故事,是司珂手记里最难忘的篇章之一。作为常村镇朱寨村的脱贫户,年近七旬的朱大爷不仅要对抗多年的高血压、糖尿病,还要照顾因煤气中毒常年处于“植物人”状态的老伴,女儿远在外地务工,孤独与生活的重压让他对陌生人充满警惕。 第一次上门签约时,司珂就吃了“闭门羹”。“我身体硬朗得很,签那玩意有啥用?不就是一张纸嘛!是定期发钱还是吃药免费嘞?”朱大爷站在门口,语气里满是怀疑。突如其来的拒绝让司珂有些意外,但她很快换位思考:老伴常年无法交流,子女不在身边,长期的孤独或许让朱大爷筑起了心墙。团队没有放弃,留下联系卡和宣传册后,便通过村医默默关注着朱大爷的情况。转机发生在一个雨天,上午十点多,村医的紧急电话传来——朱大爷头晕得站不稳、下不了床,血压飙到了180/110mmHg,情况危急。司珂和团队成员立刻带上出诊设备,冒雨赶往朱寨村。测血压、细致查体、追问病史,团队迅速判断出这是高血压急症,当即展开紧急降压处理,还守在床边观察,直到朱大爷的血压逐渐平稳。离开时,朱大爷看着浑身沾着雨水的医护人员,眼神复杂,终于开口:“司医生,谢谢你们……那个签约,明天能办不?”司珂笑着回应:“大爷不急,等你身体好转,我来给你办。”这场雨中的救援,叩开的不仅是朱大爷的家门,更是他紧闭的心门,也为家庭医生与乡亲们的信任埋下了种子。

从“量身定制”到“智慧赋能”:让健康服务触手可及   

签约只是开始,如何让服务真正落地、让乡亲们感受到实惠,才是关键。团队为朱大爷老两口制定了专属的健康管理方案:定期上门测血压、血糖,帮朱大爷的老伴申请失能老年人健康服务,还把每次的健康数据实时上传到卫生院健康管理平台。起初,朱大爷仍觉得这些工作 “没实际用途”,可随着一次次贴心的关怀,他渐渐从“抗拒”变成了“配合”,甚至主动参与到健康管理中。为了让健康服务更便捷,团队还搭上了“智慧快车”。朱大爷的女儿给他买了智能血压计,可老人觉得“高科技太麻烦”,始终不愿用。司珂耐心教他:“大爷,您每天早晚就摁一下开启键,数据马上就出来,以后不用总往卫生院跑!”朱大爷试着操作了几次,笑着松了口气:“还真是简单!”不仅如此,团队在各村签约户门口张贴了公示牌,上面写着服务内容和联系电话,方便乡亲们随时求助;还在各村微信群里发布健康知识、解答疑问、预约服务——乡亲们足不出户,就能享受到 “指尖上的医靠”。

 

团队协作+主动服务:织密基层健康守护网

在司珂看来,家庭医生从不是“一个人的战斗”。第三家庭医生团队里,有全科医生陈医生、护士小殷、村医小翟,每个人各司其职又紧密配合:每周开例会讨论重点签约居民的健康状况,司珂负责追踪数据、评估风险,小殷专注健康教育和生活方式指导(比如教大家做低盐低糖饮食),村医小翟则凭借“乡土优势”负责日常联络和紧急情况初步处置。这种“专业+乡土”的组合,让健康服务“不断线、不掉链”。

前孙东村的韩大爷就是团队协作的受益者。一次随访中,护士小殷发现韩大爷脚趾有个小破口,联想到他有糖尿病史,立刻警惕“糖尿病足”的风险。团队马上联系市级医院开通绿色通道转诊,及时避免了严重感染。后来,韩大爷的儿子专门打电话感谢:“有你们在老家守着,我在外干活心里特有底!”除了团队协作,“主动服务”更是团队的核心准则。他们坚决不做“纸面签约”,定期入户随访时,不只是测血压、血糖,还会坐下来和乡亲们拉拉家常,了解他们的生活难题和健康需求。针对行动不便的老人,团队还提供上门换药、康复指导、代取药品等服务。

去年秋天,团队结合镇里的“敬老月”活动,联合村委会为签约老年人举办“中医保健” 活动,义诊、咨询、中医适宜技术体验一应俱全。朱大爷推着老伴也来了,体验完艾灸后,他高兴地说:“腿疼减轻不少!”如今,朱大爷不仅自己遵医嘱服药、控制饮食,还成了家庭医生的“义务宣传员”,经常拿着智能血压计跟老伙计们“炫耀”:“这是小司他们教我用的,在家就能测血压,方便得很!”

以心换心:让“健康约定”长成幸福的模样

三年时光,改变的不只是朱大爷一个人。如今,常村镇重点人群家庭医生签约率已超过90%,高血压、糖尿病规范管理率大幅提升,乡亲们对基层医疗机构的信任度也越来越高。司珂和团队用脚步丈量着民情,把诊室搬到了田埂上、灶台边,把健康服务送到了乡亲们最需要的地方。

在常村镇的胡同里、树荫下,越来越多的乡亲会笑着跟他们打招呼:“小司,你们来啦!”“快进屋坐坐,喝口水!”这些简单的问候,成了司珂心中最珍贵的“勋章”。她在手记里写道:“当家庭医生从‘纸上的名字’变成‘门口的熟人’,当签约手册上的条款变成实实在在的听诊、换药、唠家常,这项服务就真正长在了基层的土壤里,成了乡亲们看得见、摸得着的幸福。” 对于司珂和她的团队来说,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核心从不是一纸协议,而是一份“以心换心”的信任托付;其价值也不在于形式,而在于让乡亲们拥有“健康有人管、患病有人找、就医有路径”的踏实感。作为千千万万基层家庭医生中的一员,司珂说,她愿继续做乡亲们身边的“医靠”,用自己的力量为村民的健康保驾护航。

审核:星星 责任编辑:张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