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MECT治疗,身体里到底发生了什么?——麻醉医生的“幕后工作”全记录

2025-9-19 来源:医药卫生网 - 医药卫生报  浏览:次  【查看证书

当患者躺在 MECT 治疗室的床上,眼前的无影灯逐渐模糊时,他们或许不知道,在意识消失的几分钟里,身体正经历着一场精密的“生物调控工程”。而这场工程的“总调度师”,正是看似只在治疗前露面几分钟的麻醉医生。从术前评估到术后苏醒,每一个环节都藏着麻醉医生的专业判断与细微操作。​

治疗前48小时,麻醉医生的工作就已启动。他们会拿着厚厚的病历夹,逐一核对患者的用药史、过敏史和既往手术经历。“您最近有没有服用降压药?”“拔牙时有没有出现过出血不止的情况?”这些看似琐碎的问题,实则是在绘制患者的“身体安全地图”。对于长期服用精神科药物的患者,麻醉医生需要特别关注药物相互作用 —— 比如某些抗抑郁药可能增强麻醉剂的镇静效果,而锂盐则可能增加肌肉松弛剂的不良反应风险。此时,患者的静脉血样已送往实验室,肝肾功能、电解质水平等数据将为麻醉方案提供关键依据。​

治疗前30分钟,患者被接入治疗准备室。麻醉医生会再次用听诊器听诊双肺,用血压计测量基础生命体征,同时观察患者的精神状态。“放松,就像睡个午觉一样。”这句安抚的话语背后,是对静脉通路的精准选择——通常会挑选肘前区较粗的静脉,确保麻醉药物能快速起效。护士已经配好了两种关键药物:丙泊酚注射液躺在冰袋上保持稳定,琥珀胆碱则被避光保存以防分解。麻醉医生会再次核对药品标签上的浓度和有效期,就像飞行员检查仪表盘般一丝不苟。​

治疗开始前1分钟,时间仿佛被按下慢放键。麻醉医生站在患者头侧,左手固定静脉通路,右手握住注射器。随着丙泊酚缓缓推入血管,患者的眼皮开始沉重——这种乳白色液体能在30秒内阻断大脑皮层的神经传导,就像给过度活跃的神经元披上一层“隔音棉”。当患者睫毛反射消失时,麻醉医生迅速换上另一只注射器,将琥珀胆碱注入体内。这种肌肉松弛剂会在1分钟内阻断神经肌肉接头的信号传递,使全身肌肉处于松弛状态,避免电刺激时可能出现的肢体强直。​

电刺激启动的瞬间,麻醉监护仪上的数据开始跳动。心电图显示心率短暂上升至100次/分钟,这是大脑神经元同步放电引发的交感神经兴奋;血氧饱和度始终稳定在99%,因为麻醉医生早已提前为患者戴好氧气面罩,通过呼吸机维持着每分钟12次的机械通气。当电流刺激结束后,脑电图会出现持续30秒的高幅慢波,这意味着大脑的“重启程序”正在运行。此时,麻醉医生正密切观察肌松监测仪上的数值,确保肌肉松弛程度恰到好处——既不会因松弛不足导致抽搐,也不会因过度松弛延长苏醒时间。​

治疗后5分钟,患者开始出现自主呼吸的迹象。麻醉医生会轻轻呼唤患者的名字,同时减少呼吸机的辅助力度,引导呼吸功能逐步恢复。当患者能自主咳出呼吸道分泌物时,喉镜检查会显示声带活动正常,这意味着拔管的时机已到。拔管后,患者可能会出现短暂的躁动,这是丙泊酚代谢过程中常见的中枢兴奋反应,麻醉医生会通过调整输液速度和给予小剂量镇静药来平稳过渡。​

治疗后30分钟的观察室里,麻醉医生的工作仍在继续。他们会每隔5分钟记录一次血压、心率和血氧数据,观察患者是否出现术后恶心——这是麻醉药物刺激延髓呕吐中枢的表现。当患者能准确回答“今天是星期几”“现在在哪里”等问题时,说明大脑皮层功能已基本恢复。此时,麻醉医生会在病历上写下:“麻醉过程顺利,生命体征平稳,无不良反应”,这短短一句话的背后,是对数十项生理指标的全程把控。​

从药物选择到生命体征调控,麻醉医生就像一位隐形的“身体管家”,在 MECT 治疗的每一个节点守护着患者的安全。他们的工作或许很少被患者察觉,却让“大脑重启”的过程始终在安全的轨道上运行。了解这些幕后细节,不仅能消除对 MECT 治疗的恐惧,更能让我们理解:现代医学的进步,正藏在这些精准到秒的专业操作里。

(河南省郑州市第八人民医院 李慧)

责任编辑:星星  一校:曲星  二校:张驰  三校:贾佳丽  一审:杨小玉  二审:赵曦  终审:梁如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