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雾病患者的日常:如何预防脑梗再发作

2025-9-19 来源:医药卫生网 - 医药卫生报  浏览:次  【查看证书

    烟雾病是一种以双侧颈内动脉末端及其近端分支慢性进行性狭窄或闭塞为特征的脑血管疾病,颅底代偿形成的脆弱血管网在影像上呈“烟雾”状。该病可表现为缺血型或出血型,其自然病程具有反复发作倾向,尤以缺血型患者在首次事件后一年内脑梗再发风险可达20%以上。由于血管结构改变不可逆转,临床干预(包括直接血管重建或间接搭桥)仅能部分改善脑灌注,术后长期预后仍高度依赖于系统、持续且个体化的日常管理。本文从血压调控、抗栓治疗、运动处方、膳食模式、情绪与睡眠管理、危险因素同步控制、复查监测及患者教育八个维度,系统阐述如何在院外构建预防脑梗再发的多维防线,以期为临床实践与患者自我照护提供循证、可操作且可持续的参考框架。

一、血压调控:维持脑灌注与避免机械损伤的平衡点

    烟雾病患者脑血流自动调节曲线右移,狭窄远端血管对血压波动极为敏感。收缩压低于110 mmHg易致边缘带低灌注,高于140 mmHg则可能冲破脆弱侧支,诱发脑出血或水肿。目标值需个体化设定:未手术者建议维持120–130/70–80 mmHg;术后3–6个月吻合口处于高流量期,可接受基础值±10%区间,但24 h内波动幅度应<15 mmHg。家庭自测推荐使用经过认证的上臂式电子血压计,早晚各测一次,记录收缩压、舒张压及脉压差,并标注当日运动、情绪与药物变化。药物选择以长效钙通道阻滞剂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为一线,避免含短效硝苯地平片的陡降剂型。若合并房颤需口服抗凝药,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应稳定在2.0–3.0,每月监测一次,出现牙龈或皮下出血倾向时及时复诊调整剂量。

二、抗栓与调脂:阻断动脉-动脉栓塞与内膜增生进程

    动脉粥样硬化并非烟雾病的始动因素,但血流缓慢、内皮剪切应力异常及代偿血管扩张使血小板易于黏附聚集。缺血型患者若无禁忌,应长期单药抗血小板治疗,首选阿司匹林50–100 mg每日一次或氯吡格雷75 mg每日一次;术后6个月内可短期双联,之后改为单药维持。治疗期间需定期评估出血风险,避免与非甾体抗炎药重叠使用,上呼吸道感染或需拔牙时主动告知医生正在服用抗血小板药物。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目标值应<1.8 mmol/L,他汀类药物除调脂外尚可改善内皮功能、抑制炎症反应,推荐长期口服,并于起始后6–12周复查肝酶与肌酸激酶,若出现持续升高则按程度减量或更换品种。

三、运动处方:增强侧支循环与避免血压骤升并重

    规律有氧训练可提高脑血流储备约10%–15%,但任何导致胸腔压力急剧升高或血压瞬间飙升的活动均应列为禁忌。推荐快走、太极、八段锦、游泳等中等强度运动,每周累计≥150 min,分5次完成;靶心率控制在(170–年龄)×60%–70%。运动前后各测一次血压,若出现头晕、视物模糊或单侧肢体麻木立即停止,坐下休息并补充水分,必要时就医。术后3个月内避免低头超过30°的体位,以防吻合口张力增加;半年后经脑灌注评估稳定,可逐步引入弹力带抗阻训练,单组负荷不超过体重的30%,并在康复师指导下调整动作幅度与呼吸节律。

四、膳食模式:低钠高钾、抗炎及稳定血糖综合策略

    钠盐摄入每日应<5 g,避免腌制品、外卖酱料及加工肉类;增加富钾食物(如香蕉、菠菜、牛油果)可对抗钠的升压效应。ω-3脂肪酸能降低炎症因子水平,建议每周摄入深海鱼2–3次,每次100–150 g;素食者可选用亚麻籽油或核桃进行补充。限制反式脂肪与添加糖,远离含糖饮料及油炸食品,以防血液黏稠度波动。足量饮水可维持血容量稳定,每日30 ml/kg,分次摄入;发热、腹泻、桑拿或高温环境下应额外增加500–1000 ml,避免低容量性低灌注。吸烟与尼古丁替代品均需严格禁用,后者同样可引起血管痉挛;酒精扩张外周血管后的反弹性收缩亦应避免,建议完全戒酒。

五、情绪与睡眠管理:降低交感神经兴奋峰值

    情绪激动、持续精神紧张与熬夜均可导致儿茶酚胺骤然升高,使脑血流重新分布,诱发缺血或出血事件。建议23:00前入睡,保证7–8 h高质量睡眠;午休20–30 min可降低午后血压峰值。连续阅读或屏幕前工作不超过90 min,每小时起身活动5 min,进行颈肩舒展与远眺,以改善颅颈动脉血流。每日进行10 min正念呼吸或腹式呼吸训练,可提高心率变异性,降低交感输出。对合并明显焦虑、抑郁者,可在专科医师指导下选用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类抗抑郁药,避免三环类药物可能引发的心律失常与低血压副作用。

六、同步控制多重危险因素:血糖、尿酸、同型半胱氨酸一体化管理

    糖尿病可加速血管内皮损伤,使脑梗再发风险增加2倍;HbA1c目标应<7%,对高龄或低血糖高风险者可放宽至7.5%。高尿酸血症促进氧化应激,建议血尿酸控制在<360 μmol/L,必要时使用别嘌醇或非布司他。同型半胱氨酸>15 μmol/L时,补充叶酸、维生素B6与B12,每降低3 μmol/L,脑卒中风险可相应下降约10%。肥胖患者应逐步减重,目标体重下降5%–10%,可显著改善血压、血脂及胰岛素抵抗;但减重速度不宜超过1 kg/周,以防脂肪酸大量释放导致血液黏稠度升高。

七、复查与预警:影像与症状双轨监测

    无症状患者每年一次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或CTA评估血管狭窄进展;术后第1、3、5年加做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评估吻合口通畅及新生侧支形成情况。脑灌注成像(CTP或SPECT)可量化血流储备,若发现储备<20%,即使无症状亦提示需加强干预或考虑二次手术。实验室指标每3–6月检测一次,包括血脂、血糖、同型半胱氨酸、肝肾功能及凝血参数。预警信号牢记“5突然”:突然剧烈头痛、突然视物成双、突然单侧肢体无力、突然言语含糊、突然癫痫发作。出现任一症状应立即拨打急救电话,避免自行服用强效降压药或额外加用抗栓药物,以免掩盖病情或加重出血。

八、患者教育与家庭支持:维持长期依从性的关键

    建立“血压-运动-饮食”日志,每日记录数据并与医师沟通,可显著提高干预依从性。家庭成员需接受基础心肺复苏培训,熟悉急救电话及就近卒中中心路线。对未成年患者,家长应与学校沟通,避免剧烈对抗性体育项目;对成年职业人群,建议与用人单位协商,减少夜班及超时加班。加入正规患者教育课程或卒中预防协会,可获取持续更新的科普信息,减少因网络不实信息导致的药物自行停用或偏方替代。

九、结语

    烟雾病的血管重构虽无法逆转,但通过系统、严格且持续的日常管理,可把脑梗再发风险降低30%–50%。核心策略可归纳为“稳压、抗栓、适度运动、抗炎饮食、慎情作息、勤复查”。将血压波动控制在15 mmHg以内,让抗血小板药持续起效,用中等强度运动激活侧支循环,用低盐高钾饮食减少内皮损伤,用规律作息降低交感神经风暴,并用定期影像把潜伏病灶及时挖出。每一次按时服药、每一次拒绝高盐外卖、每一次血压记录,都是在为脆弱的“烟雾血管”争取多一份安全,为大脑的长久健康赢得宝贵时间。只有将多维防线融入日常生活,才能真正实现从“被动治疗”到“主动预防”的转变,使患者长期远离脑梗再发的阴影。

(邓州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 李牧)

责任编辑:星星  一校:曲星  二校:张驰  三校:贾佳丽  一审:杨小玉  二审:赵曦  终审:梁如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