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务工作者如何做好健康科普?这份指南请收好!
2025-9-18 来源:医药卫生网 - 医药卫生报 浏览:次 【查看证书】健康科普是传递医学知识、提升公众健康素养的重要途径。医务工作者不仅具备专业的医学知识,还拥有公众的信任,是开展健康科普的最佳人选。通过健康科普,可以提升公众健康意识和自我管理能力,增强医患信任,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同时也能提升个人和单位的社会影响力,履行医务工作者的社会责任。然而,当前医务工作者在开展健康科普时仍普遍面临一些困难,如缺乏时间和精力、缺少资金和平台支持、缺乏系统的培训和指导、科普内容监管不足、伪科学泛滥、缺乏激励政策以及科普成果未被充分认可等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基于河南省科技智库项目调研成果,提出以下十大实用建议,帮助医务工作者更有效开展健康科普工作:
一、利用新媒体,做“网红医生”
开通微信公众号、抖音、视频号、小红书等新媒体账号,用短视频、图文等形式传播健康知识。例如,可以录制“1分钟讲清楚高血压” “怎么运动更健康”“糖尿病患者怎么吃”等短视频。
二、结合临床案例,讲好健康故事
将复杂的医学知识融入真实病例中,增强可信度和代入感。例如,可以讲述“一个支架背后的故事”“临床医生如何发现早期胃癌的”。
三、参与单位组织的科普活动
积极参加医院、学会、社区等组织的义诊、讲座、科普日等活动。例如,在“全国科普月”“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全国爱眼日”期间组织线下义诊并结合线上直播,普及健康知识。
四、撰写科普文章或图书
将医学专业内容转化为通俗易懂的文章,投递给科普杂志、健康类媒体或出版社,拓展健康科普渠道。例如,撰写《带你读懂化验报告》《家庭急救手册》等。
五、与合作机构联动
与媒体、出版社、社会组织等合作,扩大健康科普覆盖面。例如,与电视台合作录制健康科普专栏,与社区联合开展健康科普讲座。
六、注重内容质量与科学性
健康科普内容需严谨、准确,避免误导,最好经过同行或专家审核。例如,引用权威指南、最新研究数据、真实案例等,并标注信息来源。
七、精准推送,个性化传播
根据不同人群(如老年人、青少年、孕产妇)设计不同形式的科普内容。例如,为中小学生设计动漫版“洗手教程”,为老年人制作大字版“用药指南”,为孕产妇制作家庭版“健康饮食指南”。
八、关注热点,做好应急科普
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及时发声,引导公众科学应对。例如,疫情期间录制“自我隔离如何做”“如何正确佩戴口罩”“疫苗知识答疑”等短视频或海报。
九、争取政策与单位支持
积极向政府和单位建议将健康科普工作纳入绩效考核、职称评审体系。例如,将健康科普工作纳入卫生系列职称晋升条件、设立科普项目基金、组织科普作品评奖。
十、持续学习与培训
参加健康科普写作、视频制作、公众演讲等培训,提升健康科普能力。例如,报名参加新媒体健康传播能力提升培训班、健康科普能力大赛、健康脱口秀等类似健康科普类活动。
每一位医务工作者都是健康科普的“火种”。一次讲解、一篇文章、一个视频,都可能改变一个人的健康行为。从现在开始,行动起来,用专业和温度照亮更多人的健康之路。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谢滢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