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癌痛:不只是“痛”,更需全程科学管理

2025-9-18 来源:医药卫生网 - 医药卫生报  浏览:次  【查看证书

在肿瘤治疗过程中,癌痛是许多患者难以回避的困扰。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约50%的肿瘤患者会经历不同程度的癌痛,晚期患者这一比例更是高达70%-90%。不少人误以为“癌痛忍忍就过去”,却不知持续的疼痛会严重影响睡眠、食欲,甚至摧毁治疗信心。事实上,癌痛并非肿瘤的“附属品”,而是一种需要专业干预的独立症状,全程管理才是缓解痛苦、提升生活质量的关键。

癌痛的成因复杂,并非单一因素导致。从疼痛来源看,主要分为三类:一是肿瘤直接引发,比如肿瘤压迫神经、侵犯骨骼或内脏,像肺癌晚期压迫胸壁神经会导致持续胸痛,结肠癌侵犯腹膜会引发腹部绞痛;二是治疗相关疼痛,手术切口疼痛、化疗导致的周围神经病变(如手脚麻木刺痛)、放疗引起的皮肤灼痛都属于此类;三是合并症引发的疼痛,比如肿瘤患者同时患有关节炎、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等,会让疼痛程度叠加。不同成因的疼痛,管理方式也截然不同,这也是“全程管理”的核心依据。

科学的癌痛管理,第一步是精准评估。医生会通过“数字评分法”让患者给疼痛打分:0分为无痛,1-3分为轻度疼痛(不影响睡眠),4-6分为中度疼痛(影响睡眠但可忍受),7-10分为重度疼痛(无法入睡或痛醒)。同时,还会询问疼痛的部位、性质(是刺痛、胀痛还是绞痛)、发作时间和缓解因素,比如“夜间痛得更厉害”“吃了止痛药能缓解2小时”等信息,这些细节能帮助医生制定个性化方案。很多患者担心“说痛会麻烦医生”,其实隐瞒疼痛反而会导致治疗偏差,及时沟通才是正确选择。

药物治疗是癌痛管理的核心手段,且有明确的“阶梯用药”原则。轻度疼痛首选非甾体类抗炎药,如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使用时需注意避免长期服用,以防损伤胃黏膜或肾脏;中度疼痛会选用弱阿片类药物,如可待因,常与非甾体类药物联用增强效果;重度疼痛则需用强阿片类药物,如吗啡、羟考酮。很多患者对阿片类药物存在“成瘾恐惧”,实际上,用于癌痛治疗时,医生会根据疼痛程度调整剂量,以“控制疼痛且无明显副作用”为目标,规范使用下成瘾率极低,反而能让患者摆脱剧痛折磨,恢复正常生活。此外,还有辅助用药如抗抑郁药、抗惊厥药,可用于缓解神经病理性疼痛,比如化疗后手脚麻木的患者,联用阿米替林能有效减轻刺痛感。

除了药物,非药物干预也是全程管理的重要补充。对于骨转移引起的疼痛,放疗不仅能缩小肿瘤,还能快速缓解骨痛,有效率可达80%以上;针灸、经皮神经电刺激(TENS)等物理治疗,能通过刺激神经末梢减轻疼痛感知,尤其适合轻度疼痛或药物副作用明显的患者;心理干预同样不可忽视,持续疼痛容易让患者产生焦虑、抑郁情绪,而情绪低落又会放大疼痛感受,通过心理咨询、放松训练(如深呼吸、冥想),能帮助患者调整心态,打破“疼痛-焦虑-更痛”的恶性循环。

癌痛管理不是“一劳永逸”,而是需要贯穿肿瘤治疗的全程,甚至在治疗结束后仍需随访。治疗初期,医生会每周评估疼痛变化,调整药物剂量;病情稳定后,可延长至每2-4周随访一次;即使疼痛得到控制,也需定期复查,警惕肿瘤进展或药物副作用(如便秘、恶心)。很多患者在疼痛缓解后自行停药,导致疼痛复发,反而需要更高剂量的药物才能控制,因此“遵医嘱用药、定期随访”是全程管理的关键。

总而言之,癌痛并非“无法可解”,科学的全程管理能让90%以上的癌痛得到有效控制。面对癌痛,“忍”不是办法,主动沟通、规范治疗才是对自己负责。无论是患者、家属还是医护人员,都应树立“无痛生活是基本权利”的理念,共同参与癌痛管理,让肿瘤患者在治疗路上少一分痛苦,多一分尊严。

(郑州人民医院肿瘤内一科 刘桂举)

责任编辑:星星  一校:曲星  二校:张驰  三校:贾佳丽  一审:杨小玉  二审:赵曦  终审:梁如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