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直肠癌偏爱哪类人?5类高危人群请自查

2025-9-18 来源:医药卫生网 - 医药卫生报  浏览:次  【查看证书

结直肠癌作为我国高发恶性肿瘤,并非“随机发病”,而是对特定人群“格外偏爱”。临床数据显示,约70%的结直肠癌患者,都属于可提前识别的“高危人群”。这类人群因遗传、生活习惯或基础疾病等因素,肠道癌变风险远高于普通人。如果能尽早明确自己是否属于高危群体,提前做好筛查和干预,就能大幅降低患病概率。今天,我们就来逐一梳理结直肠癌的5类高危人群,帮你快速自查,掌握健康主动权。

一、高危人群1:有结直肠癌家族史的人

遗传是结直肠癌的重要危险因素,若家族中存在结直肠癌患者,尤其是直系亲属(父母、兄弟姐妹、子女),本人患病风险会显著升高。

具体来说,符合以下任一情况,就属于这类高危人群:

- 一级亲属(父母、兄弟姐妹、子女)中有1人确诊结直肠癌,且确诊年龄<60岁;

- 一级亲属中有2人及以上确诊结直肠癌,无论确诊年龄;

- 家族中存在“遗传性结直肠癌综合征”,如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Lynch综合征)——这类疾病会导致肠道内提前出现大量息肉,若不干预,几乎100%会发展为癌症。

这类人群的肠道癌变风险是普通人的2-3倍,且发病年龄可能提前(如普通人高发于50岁后,这类人群可能40岁前就发病)。建议从40岁前开始做结直肠癌筛查,首选结肠镜检查,筛查间隔缩短至每3-5年1次,而非普通人群的5-10年。

二、高危人群2:有肠道癌前病变的人

肠道内的“癌前病变”是结直肠癌的“前身”,若不及时处理,会逐渐发展为癌症。其中,最常见的癌前病变是腺瘤性息肉,其次是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等慢性肠道炎症。

- 腺瘤性息肉:与普通的“增生性息肉”不同,腺瘤性息肉(如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有明确的癌变倾向,从息肉发展到癌症通常需要5-10年。如果曾在肠镜检查中发现过腺瘤性息肉,尤其是直径>1厘米、数量≥3个,或病理结果提示“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的息肉,即使已切除,后续癌变风险仍较高;

- 慢性肠道炎症: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患者,肠道黏膜长期处于炎症状态,反复修复过程中易出现细胞异常增殖,进而引发癌变。这类患者患病时间越长(如溃疡性结肠炎病史>8年),癌变风险越高。

这类人群需严格遵医嘱定期复查:曾患腺瘤性息肉者,术后1-2年需做第一次肠镜复查,若结果正常,后续可每3-5年复查1次;慢性肠道炎症患者,需从发病8年后开始,每年做1次肠镜筛查,密切监测肠道黏膜变化。

三、高危人群3: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

年龄是结直肠癌最“明确”的危险因素,随着年龄增长,肠道功能逐渐衰退,肠道黏膜修复能力下降,同时长期积累的环境、饮食损伤也会逐渐显现,导致癌变风险大幅上升。

数据显示,我国结直肠癌患者中,50岁以上人群占比超过75%,且年龄每增加10岁,患病风险就会翻倍(如50-59岁人群发病率约为30/10万,60-69岁人群则升至60/10万)。这是因为肠道内的息肉或病变,往往需要数十年的发展才会恶变,而50岁后正是这些“潜伏病变”集中爆发的阶段。

因此,即使没有家族史、没有不适症状,50岁以上人群也属于结直肠癌高危群体,必须启动常规筛查:建议每年做1次粪便潜血试验(初筛),每5-10年做1次结肠镜检查(金标准),不能因“身体没毛病”就省略筛查。

四、高危人群4:长期不良生活习惯的人

结直肠癌被称为“生活方式癌”,长期不健康的饮食、作息习惯,会持续损伤肠道,逐渐积累癌变风险。这类人群虽然没有遗传或疾病因素,但因习惯问题,也成为结直肠癌的“重点目标”。

具体包括以下几类习惯的人群:

- 饮食失衡:长期吃高油、高糖、低纤维食物(如油炸食品、加工肉类、精制米面),少吃蔬菜、水果、全谷物——膳食纤维能促进肠道蠕动,减少毒素停留,缺乏纤维会导致肠道蠕动变慢,粪便中有害物质长期刺激肠道黏膜;

- 久坐不动:每天久坐时间超过8小时,缺乏运动(如每周运动<1次)——运动能加快肠道蠕动,久坐会导致肠道蠕动减缓,增加肠道负担;

- 烟酒成瘾:长期吸烟(每天≥10支,烟龄>10年)、过量饮酒(每天饮酒量>25克酒精,约等于1两白酒)——烟草中的致癌物、酒精的代谢产物,都会损伤肠道黏膜,增加癌变风险;

- 肥胖超重:体重指数(BMI)>28(BMI=体重kg/身高m²),尤其是腹型肥胖(男性腰围>90厘米,女性>85厘米)——肥胖会导致体内炎症因子增多,刺激肠道细胞异常增殖。

这类人群若能及时调整习惯,可大幅降低风险:建议多吃全谷物和蔬果,每天运动30分钟,戒烟限酒,控制体重;同时从45岁开始做结直肠癌筛查,比普通人群提前5年启动防护。

五、高危人群5:有结直肠癌病史或盆腔放疗史的人

曾患过结直肠癌的人,即使经过手术、化疗等治疗,仍有“复发”或“再发”的风险——肠道其他部位可能再次出现肿瘤,或原病灶附近出现转移。此外,因其他癌症(如宫颈癌、前列腺癌)接受过盆腔放疗的人,放疗射线会损伤肠道黏膜,导致肠道黏膜出现慢性炎症,进而增加结直肠癌风险。

这类人群的筛查频率需更密集:结直肠癌术后患者,需在术后1-2年内做第一次肠镜复查,之后每3-5年复查1次;有盆腔放疗史的人,需从放疗结束后5年开始,每3-5年做1次肠镜筛查,密切监测肠道健康。

结直肠癌的高危人群并非“固定不变”,很多风险因素(如生活习惯)可以通过主动调整改善。如果你属于上述5类人群,不必恐慌,关键是尽早行动:40岁前做风险评估,按推荐时间启动筛查,同时养成健康习惯。记住,高危不代表一定会患病,提前防护才是对抗结直肠癌的最佳方式。

(河南省人民医院肿瘤中心 李晓燕)

责任编辑:星星  一校:曲星  二校:张驰  三校:贾佳丽  一审:杨小玉  二审:赵曦  终审:梁如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