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痛、便秘反复?别大意,可能是结直肠癌在“报警”

2025-9-18 来源:医药卫生网 - 医药卫生报  浏览:次  【查看证书

“肚子隐隐作痛,以为是吃坏了东西;便秘好几天,想着多吃点蔬菜就好”——生活中,很多人遇到腹痛、便秘时,都会习惯性归结为“饮食不当”或“肠胃敏感”,随便吃点助消化的药应付。但你知道吗?这两种看似普通的症状,可能是结直肠癌发出的“早期警报”。作为我国发病率第二的恶性肿瘤,结直肠癌早期症状隐匿,常与普通肠胃问题混淆,导致很多人错过最佳诊治时机。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腹痛、便秘与结直肠癌的关联,帮你读懂身体的“求救信号”。

一、腹痛、便秘反复,为什么要警惕结直肠癌?

结直肠癌是发生在结肠或直肠的恶性肿瘤,随着肿瘤生长,会直接影响肠道功能,进而引发腹痛、便秘等症状。但这些症状并非“突然出现”,而是会逐渐加重、反复出现,只是容易被忽视。

从病理机制来看,当肠道内出现肿瘤时,会挤压肠腔、堵塞肠道通道,导致食物残渣排出受阻,进而引发便秘;同时,肿瘤刺激肠道黏膜、侵犯周围组织,会引发肠道痉挛,导致腹部隐痛、胀痛或绞痛。更需要注意的是,结直肠癌引起的腹痛、便秘,往往有这些“不一样”的特点:

- 腹痛:多为隐痛、持续性发作。不同于吃坏东西后的“阵发性绞痛”,结直肠癌相关腹痛常是腹部一侧或下腹部隐隐作痛,疼痛程度不剧烈,但会反复出现,有时还会伴随腹部“胀气感”,按压腹部时可能摸到硬块。

- 便秘:持续时间长、伴随排便习惯改变。如果只是偶尔便秘,调整饮食后能缓解,通常无需担心;但如果便秘持续超过2周,且伴随“排便次数明显减少”“大便变细”(如大便形状像铅笔),或便秘与腹泻交替出现,就需要警惕——这可能是肿瘤堵塞肠道,导致粪便排出不畅的信号。

 

此外,结直肠癌引发的肠胃不适,往往还会伴随其他“隐藏症状”,比如便血(大便表面带血或黏液血便,颜色偏暗红,不同于痔疮的鲜红血)、不明原因的体重下降(1个月内减重5公斤以上)、食欲减退、乏力等。如果腹痛、便秘同时出现上述任一症状,务必及时就医检查,不要拖延。

二、这些人群出现腹痛、便秘,更要警惕

并非所有腹痛、便秘都是结直肠癌引起的,但以下几类人群属于结直肠癌高危群体,一旦出现相关症状,风险会更高,需重点关注:

- 50岁以上人群:结直肠癌高发于50岁后,随着年龄增长,肠道功能衰退,肿瘤发生率大幅上升。这类人群若反复腹痛、便秘,即使没有其他症状,也建议定期做肠道检查。

- 有结直肠癌家族史者:若父母、兄弟姐妹或子女曾患结直肠癌,本人患病风险会比普通人高2-3倍。这类人群若出现腹痛、便秘,应提前至40岁前做筛查。

- 有肠道疾病史者:曾患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肠息肉(尤其是腺瘤性息肉)的人,肠道黏膜长期受损,癌变概率较高。若这类人群出现腹痛、便秘加重,需及时复查肠道情况。

- 长期不良生活习惯者:长期吃高油、高糖、低纤维食物,久坐不动、吸烟饮酒、熬夜的人,肠道蠕动慢,毒素易堆积,会增加结直肠癌风险。这类人群若出现反复肠胃不适,需先调整生活习惯,同时排查肠道健康。

三、出现腹痛、便秘,该做哪些检查?

遇到反复腹痛、便秘,不要自行判断或滥用药物,及时做以下检查,才能明确病因:

- 第一步:粪便潜血试验。这是最基础的初筛方式,通过检测粪便中是否有微量血液,判断肠道是否存在出血(结直肠癌或息肉常伴随出血)。检查前需避免吃动物血、铁剂等干扰食物,若结果阳性,需进一步做肠镜检查。

- 第二步:肠镜检查。这是诊断结直肠癌的“金标准”。医生会通过细长的软管(带摄像头)深入肠道,直接观察肠道黏膜是否有肿瘤、息肉等病变,还能在检查中取组织活检,明确病变性质。若害怕疼痛,可选择无痛肠镜(静脉麻醉),检查过程无明显不适感。

- 第三步:腹部CT或MRI。若肠镜发现肿瘤,需通过腹部CT或MRI明确肿瘤大小、位置,以及是否侵犯周围器官或转移,为后续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需要提醒的是,很多人因害怕肠镜检查而迟迟不愿就医,导致病情拖延。其实,随着医疗技术发展,无痛肠镜已十分普及,检查时间仅需10-20分钟,术后恢复快,不必过度恐惧。

四、日常如何预防:从“护肠”开始降低风险

与其等症状出现后恐慌,不如提前做好肠道养护,降低结直肠癌风险:

- 调整饮食:多吃全谷物、蔬菜、水果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促进肠道蠕动;少吃油炸、腌制、加工肉类(如香肠、培根),减少肠道负担。

- 规律运动:每天坚持3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能加快肠道蠕动,减少毒素在肠道内停留时间。

- 养成排便习惯:每天固定时间排便(如晨起或餐后),避免憋便,减少粪便对肠道黏膜的长期刺激。

- 定期筛查:40岁以上人群每年做1次粪便潜血试验,每5-10年做1次肠镜;高危人群按医生建议缩短筛查间隔,做到“早发现、早干预”。

腹痛、便秘虽常见,但反复出现时,绝不能“忍忍就过”。结直肠癌的发展是一个漫长过程,从早期病变到晚期癌症,往往需要5-10年,只要我们能及时捕捉身体的“报警信号”,通过科学检查明确病因,就能在最佳时机控制病情。记住:对身体的小不适多一分重视,就是对健康多一分守护。

(河南省人民医院肿瘤中心 连利霞)

责任编辑:星星  一校:曲星  二校:张驰  三校:贾佳丽  一审:杨小玉  二审:赵曦  终审:梁如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