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妈妈”别慌张!妊娠期糖尿病饮食管理指南

2025-9-17 来源:医药卫生网 - 医药卫生报  浏览:次  【查看证书

妊娠期糖尿病(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GDM)是指在妊娠中晚期(通常为孕24~28周)通过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诊断出的、之前无显性糖尿病病史的糖代谢异常。其核心特征是孕期出现的胰岛素抵抗加重,伴随相对胰岛素分泌不足,导致血糖升高。根据国际糖尿病联盟(IDF)或WHO数据,全球约有7%~10%的孕妇在孕期会出现糖耐量异常,部分发展为妊娠期糖尿病。虽然听上去有些吓人,但只要科学管理,绝大多数“糖妈妈”都能顺利完成孕期,并生下健康宝宝。

饮食管理是妊娠期糖尿病干预的首要措施。本篇文章将从妊娠期糖尿病的基本概念、饮食原则、实际操作、常见误区以及生活方式管理等方面,为“糖妈妈”们提供系统的科普指导。

一、妊娠期糖尿病为什么会发生?

怀孕是女性身体发生巨大变化的时期,胎盘会分泌多种激素(如雌激素、孕酮、人胎盘泌乳素等),这些激素会影响胰岛素的敏感性,使孕妇容易出现血糖升高。如果体内胰岛素分泌不足以应对胰岛素抵抗,就会形成妊娠期糖尿病。

高风险人群包括:

1. 体重超标或肥胖者(孕前BMI≥25 kg/m²);

2. 高龄孕妇(≥35岁);

3. 有妊娠期糖尿病或家族糖尿病史;

4. 孕前血糖异常或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

5. 有妊娠并发症或胎儿发育异常史者。

了解这些风险因素可以帮助孕妇及早关注血糖管理,但即便是普通孕妇,也有可能出现GDM,因此所有孕妇在孕24~28周都应进行口服葡萄糖耐量测试(OGTT)筛查。

二、妊娠期糖尿病对母婴的影响

不受控的血糖升高,会带来一系列风险:

对母亲的影响

 妊娠高血压及先兆子痫风险增加;

 孕期感染、尿路感染几率升高;

 分娩困难、剖宫产率增加;

 有研究表明,曾患GDM的女性未来发展为2型糖尿病的风险比普通人群高出7倍以上。

对胎儿的影响

 巨大儿(出生体重大于4kg),增加难产和肩难产风险;

 虽然GDM多发生在孕中晚期,但若孕早期未识别的糖尿病或严重高血糖,也可能增加胎儿结构畸形风险,包括神经管缺陷等;

 出生后低血糖、黄疸和呼吸窘迫综合征;

 这些后代在儿童期及成年后发生肥胖、胰岛素抵抗和2型糖尿病的风险显著增加。

因此,血糖控制不仅是母亲的健康问题,更关系到胎儿的安全。

三、妊娠期糖尿病饮食管理原则

饮食管理是控制血糖的基础。科学合理的饮食,可以有效降低血糖波动,减少药物干预,并保障胎儿营养需求。

1. 合理热量摄入

总热量应根据孕前体重和孕期体重增加情况来制定:

建议根据孕妇的孕前BMI、孕期体重增长目标、体力活动水平,在营养师或医生指导下制定个性化热量摄入方案。一般推荐范围如下(仅供参考):

正常体重(BMI 18.5–24.9):每日总热量约2000–2200 kcal

超重(BMI 25–29.9):1800–2000 kcal

肥胖(BMI ≥30):1600–1800 kcal

热量分配一般遵循“三餐两点心”原则,早餐约占25%,午餐35%,晚餐30%,两次加餐各约5%~10%。

2. 控制碳水化合物

 总量控制:碳水化合物应占总热量的45%~50%,优先选择低升糖指数(GI)食物,如全谷类、豆类、燕麦、糙米、大多数蔬菜和非热带水果。注意分餐均衡摄入,避免集中大量进食导致血糖骤升。

3. 适量蛋白质

蛋白质:建议每日摄入量为 ​1.0–1.2 g/kg体重(根据孕周调整)​,并优先选择瘦肉、鱼、禽、蛋、豆腐、低脂乳制品(低糖或脱脂为佳)。

4. 健康脂肪

建议总脂肪占热量比为 ​25–30%​,其中不饱和脂肪酸(如橄榄油、深海鱼、坚果)应占主要部分,尽量避免反式脂肪(如加工食品、植脂末)与高饱和脂肪(如肥肉、黄油)。

5. 充足膳食纤维

膳食纤维能减缓碳水化合物吸收,有助于血糖平稳:

 蔬菜水果(注意糖分高的水果控制量);

 全谷类、豆类、坚果。

6. 补充微量元素

 钙、铁、叶酸、镁、锌等均衡摄入;

 注意不要盲目补充高糖饮料或糖分高的强化食品。

四、实际操作指南

1. 每日三餐及加餐示例

早餐:燕麦粥 + 全麦面包1片 + 鸡蛋1个 + 牛奶200ml

上午加餐:苹果半个或低糖酸奶100ml

午餐:糙米饭100g + 蒸鸡胸肉100g + 时蔬适量

下午加餐:无糖坚果10g或黄瓜小份

晚餐:红薯100g + 清蒸鱼100g + 炒时蔬

夜宵(如需要):低脂牛奶150ml

2. 血糖监测

建议每日监测空腹及餐后1~2小时血糖,目标范围参考(可根据医院或指南略有不同):

空腹血糖:<5.3 mmol/L(95 mg/dL)

餐后1小时血糖:<7.8 mmol/L(140 mg/dL)

餐后2小时血糖:<6.7 mmol/L(120 mg/dL)

3. 避免误区

 “少吃”不等于健康:热量过低会影响胎儿发育;

 “不吃碳水”不可取:孕妇及胎儿仍需糖类能量;

 单靠药物不管饮食:药物控制血糖不如饮食+运动+监测综合管理效果好。

五、生活方式管理

1. 适度运动

 运动可改善胰岛素敏感性,帮助血糖控制;

 安全运动方式:快走、孕妇瑜伽、游泳,每次20~30分钟,每周3~5次;

 注意避免剧烈运动或高风险动作,如跳跃、快跑、仰卧运动。

2. 规律作息

 保证充足睡眠,避免熬夜;

 规律作息有助于血糖稳定及免疫功能。

3. 心理调节

 妊娠期糖尿病可能带来焦虑和压力;

 学会放松、深呼吸、参加孕妇班交流,保持良好心态对血糖管理同样重要。

六、特殊提示

1. 孕晚期血糖更易波动

   随着胎盘激素增加,胰岛素抵抗增强,血糖可能出现波动,需加强监测;

2. 饮食多样化、量化原则

 蛋白质、碳水、脂肪比例合理;

 用厨房秤和餐盘法控制食物分量,避免“凭感觉吃”。

3. 避免高糖零食和饮料

 糖果、甜饮料、果汁和蛋糕等应严格限制;

 可用水果、坚果或低糖酸奶替代。

4. 及时就医

 若血糖持续超标或伴有多尿、口渴、乏力、视物模糊,应及时联系产科或糖尿病专科;

 按医嘱调整饮食、胰岛素或药物。

七、总结

妊娠期糖尿病并不可怕,它更多是一个管理问题。科学饮食、合理监测、适度运动、规律作息,能有效控制血糖波动,保障母婴健康。

 饮食管理是基础:三餐均衡、低GI碳水、优质蛋白、健康脂肪、膳食纤维充足;

 血糖监测是关键:按医嘱记录血糖,及时反馈医生;

 生活方式是辅助:安全运动、规律作息、心理调节;

 及时就医是保障:若血糖持续异常或出现并发症,应尽早干预。

“糖妈妈”们,只要掌握科学管理方法,遵医嘱合理安排饮食和生活,完全可以顺利度过孕期,迎接健康宝宝的到来。

(海口市龙华区妇幼保健所 陈灵妹)

责任编辑:星星  一校:曲星  二校:张驰  三校:贾佳丽  一审:杨小玉  二审:赵曦  终审:梁如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