阑尾炎预警!这些肚子痛可能是“阑尾”在求救
2025-9-17 来源:医药卫生网 - 医药卫生报 浏览:次 【查看证书】“吃坏肚子了?”“胃不舒服?”生活中,很多人突然肚子痛时,总习惯先找“肠胃”的问题。但有一种常见的急腹症——阑尾炎,它的疼痛很有“迷惑性”:可能从肚脐周围“溜”到右下腹,可能伴随恶心但不拉肚子,甚至有人疼了两天才想起“是不是阑尾炎?”。今天,我们就来聊聊阑尾炎的“预警信号”,帮你看懂身体的“疼痛密码”,避免延误治疗。
一、阑尾炎:被“堵”住的“小尾巴”
要认识阑尾炎,首先得知道阑尾在哪、长啥样。阑尾是人体盲肠末端的一个“小盲管”,长度约5~10厘米,直径不到1厘米,像一根“蜷起来的小尾巴”,藏在右下腹的深部(具体位置在肚脐与右髂前上棘连线的中外1/3处,医学上叫“麦氏点”)。
1. 阑尾是“无用器官”?大错特错!
过去认为阑尾是“退化的器官”,没什么用。但现代研究发现,它其实是肠道的“免疫小卫士”:阑尾黏膜含有丰富的淋巴组织,能产生抗体,帮助肠道对抗病菌;还能储存部分有益菌,在肠道菌群失调时“支援”。不过,成年后阑尾的这些功能会逐渐减弱,所以即使切除,对身体影响也不大。
2. 阑尾炎是怎么“爆发”的?
阑尾发炎的核心原因是“堵塞+感染”。如果阑尾被粪石、淋巴滤泡增生、寄生虫或肿瘤等堵住,管腔内的分泌物无法排出,细菌(如大肠杆菌)就会大量繁殖,引发炎症。初期炎症局限在阑尾黏膜层,表现为隐痛;若不及时治疗,炎症会扩散到浆膜层,甚至穿孔,导致腹腔感染(腹膜炎),危及生命。
二、阑尾炎的“疼痛地图”:从肚脐到右下腹的“转移”
阑尾炎的腹痛很有特点,但不同人表现可能有差异。掌握以下“疼痛信号”,能帮你快速识别:
1. 典型表现:转移性右下腹痛
约70%~80%的阑尾炎患者会经历“转移性腹痛”:
第一步(发病2~6小时):疼痛始于上腹部或肚脐周围,像“岔气”或“胃痛”,可能伴随腹胀、恶心;
第二步(6~12小时):疼痛逐渐向右下腹转移,固定在麦氏点附近(右下腹最明显的压痛点);
第三步(12小时后):右下腹疼痛加剧,按压时更明显,甚至不敢直腰或咳嗽。
这种“转移”是因为初期炎症刺激的是内脏神经(定位模糊),后期炎症波及腹膜(定位准确),所以疼痛会“跑”到右下腹。
2. 不典型表现:容易被误判的“伪装者”
有些阑尾炎的症状不按“套路”出牌,容易和其他疾病混淆:
儿童阑尾炎:痛觉敏感但表达不清,可能只说“肚子难受”,伴随高热(38.5℃以上)、呕吐频繁,易被误诊为胃肠炎;
孕妇阑尾炎:随着子宫增大,阑尾位置上移(可能到右中腹甚至右肋下),疼痛位置不典型,且可能因激素影响,腹膜刺激征(按压痛、反跳痛)不明显;
老年人阑尾炎:痛觉减退,腹痛轻但体温、白细胞升高明显,易被误认为“老年体弱不耐痛”;
异位阑尾:极少数人阑尾位置异常(如肝下、盆腔),疼痛可能在右上腹或会阴部,更难识别。
3. 这些“警报”必须立刻就医!
如果出现以下情况,说明阑尾可能已穿孔或即将穿孔,必须急诊手术:
腹痛突然减轻(可能是阑尾穿孔,脓液扩散导致疼痛暂时缓解);
高热(>39℃)、寒战;
右下腹摸到“硬块”(可能是阑尾周围脓肿);
呕吐物带血或大便发黑(提示肠道出血)。
三、怀疑阑尾炎,医生会怎么查?
很多人肚子痛时会先吃胃药或止疼药,但这可能掩盖病情!正确的做法是:出现不明原因腹痛,尤其是符合“转移性右下腹痛”时,尽快就医。医生会通过以下步骤明确诊断:
1. 问病史+查体:最基础的“望闻问切”
医生会问:“疼了多久?从哪开始?有没有发热、恶心?”然后重点按压右下腹麦氏点,观察是否有“压痛+反跳痛”(按压时疼,松开手更疼)——这是腹膜受刺激的典型表现。
2. 血常规+尿常规:看“炎症指标”
血常规中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升高,提示细菌感染;尿常规排除尿路结石(输尿管结石也会引起右下腹剧痛)。
3. 影像学检查:超声/CT“揪真凶”
超声:适合儿童和孕妇,能看到肿大的阑尾、周围的渗液,还能鉴别妇科疾病(如右侧输卵管妊娠破裂);
CT:准确率更高(约95%),能清晰显示阑尾是否肿胀、有无粪石或穿孔,适合成人复杂病例。
四、阑尾炎的治疗:手术为主,保守治疗需谨慎
1. 手术:根治阑尾炎的“金标准”
一旦确诊阑尾炎(尤其是急性化脓性、坏疽性阑尾炎),手术切除是最有效的治疗方法。目前主流术式有两种:
腹腔镜阑尾切除术:通过腹部3个0.5~1cm的小孔操作,创伤小、恢复快(术后1~2天可出院),还能同时检查对侧阑尾或其他腹腔问题;
开腹阑尾切除术:适合阑尾周围脓肿、腹腔粘连严重或基层医院条件有限的情况,切口约5~7cm,恢复稍慢。
2. 保守治疗:仅适用于特定情况
极少数患者(如早期单纯性阑尾炎、孕妇或合并严重基础病无法手术者)可尝试保守治疗:静脉输注抗生素(如头孢+甲硝唑),但需密切观察。若治疗过程中腹痛加重、体温升高,仍需手术。
3. 术后护理:3件事加速恢复
早期下床活动:术后6小时可坐起,24小时可下床走动,防止肠粘连;
清淡饮食:排气(放屁)后先喝温水,再逐步吃粥、面条等流质/半流质食物;
避免用力:1周内不提重物、不剧烈咳嗽(咳嗽时按压伤口减轻疼痛)。
五、阑尾炎能预防吗?做好这4件事降低风险
虽然阑尾炎无法100%预防,但通过调整生活习惯,可以减少肠道堵塞和感染的风险:
1. 保持大便通畅
多吃高纤维食物(蔬菜、燕麦、火龙果),每天喝够水(1.5~2升),避免便秘(粪石是阑尾堵塞的常见原因)。
2. 别让肠道“闹脾气”
少吃生冷、辛辣刺激食物,避免暴饮暴食(肠胃负担过重可能诱发阑尾痉挛);及时治疗肠炎、胃炎等消化道疾病。
3. 增强免疫力
规律作息、适度运动(如快走、游泳),提高抵抗力,减少细菌感染风险。
4. 特殊人群多留意
孕妇要避免久站、久坐,保持排便通畅;儿童出现“肚子痛+不肯玩+呕吐”要警惕;老年人腹痛不剧烈但精神差,也要及时就医。
肚子痛别再“硬扛”或“乱吃药”!阑尾炎的“转移性右下腹痛”是身体的“预警信号”,及时识别、尽早就医,才能避免“小炎症”拖成“大麻烦”。记住:阑尾虽小,健康事大,科学应对才能守护好我们的“小尾巴”!
(安阳市殷都区人民医院 宋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