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体发出这些“信号”,可能是肿瘤在“提醒”?别忽视!

2025-9-17 来源:医药卫生网 - 医药卫生报  浏览:次  【查看证书

在很多人的认知里,肿瘤似乎总是“突然降临”,确诊时往往已到中晚期。但实际上,肿瘤在生长过程中,会悄悄向身体发送“预警信号”——只是这些信号常被误认为是普通小病,被轻易忽视。据临床数据显示,约70%的早期肿瘤患者曾出现过明显身体异常,若能及时捕捉并就医,5年生存率可提升至80%以上。今天就为大家梳理8个最易被忽略的肿瘤“提醒信号”,帮你守住健康防线。

第一个信号是“不明原因的体重骤降”。如果没有刻意节食、运动,却在1-2个月内体重下降5公斤以上,别以为是“自然变瘦”。肿瘤细胞会大量消耗身体营养,同时影响代谢功能,导致体重异常下降。比如胃癌患者早期常伴随食欲减退与体重骤降,肺癌、胰腺癌也会出现类似症状,这种“瘦”其实是身体在发出“求救信号”。

第二个信号是“长期不愈的疼痛”。普通疼痛通常有明确诱因,且服药或休息后会缓解,但肿瘤引发的疼痛往往具有“持续性、进行性加重”的特点。比如肝癌患者早期可能出现右上腹隐痛,随病情发展疼痛会从间歇性变成持续性;骨肿瘤会导致骨骼疼痛,夜间痛感更明显;脑瘤则可能引发反复头痛,还会伴随恶心、呕吐。若身体某部位疼痛超过2周且无缓解,一定要及时排查。

第三个信号是“异常出血”。不同部位的出血,可能对应不同类型的肿瘤。比如咳血、痰中带血,需警惕肺癌;便血(尤其是黑色柏油样便或鲜红色血便)可能是胃癌、肠癌的信号;女性非经期阴道出血或绝经后出血,要排查宫颈癌、子宫内膜癌;尿液中带血(无尿痛、尿频症状)则可能与膀胱癌、肾癌有关。这类出血通常量不多但反复出现,一旦发现需立即就医。

第四个信号是“持续发热”。感冒发烧通常3-5天会好转,但若出现“不明原因的低热(37.5-38℃),且持续2周以上”,可能是肿瘤在“作祟”。比如白血病会导致机体免疫功能异常,引发反复低热;淋巴瘤患者早期常伴随周期性发热,还可能出现夜间盗汗、乏力等症状。此时别只靠“退烧药”缓解,需通过血常规、肿瘤标志物检测等明确病因。

第五个信号是“身体肿块”。在颈部、乳房、腋窝、腹股沟等部位摸到肿块,若质地较硬、边界不清晰、按压无痛感,且短期内有增大趋势,要警惕肿瘤可能。比如乳腺癌早期可在乳房摸到无痛性肿块,质地像“软骨”;甲状腺癌的肿块多位于颈部,随吞咽动作可轻微活动;淋巴瘤则可能在腋窝、腹股沟出现多个无痛性淋巴结肿大。发现这类肿块后,需通过超声、穿刺活检明确性质。

第六个信号是“消化功能异常”。长期出现腹胀、腹痛、反酸、烧心,或大便习惯突然改变(比如从规律排便变成腹泻与便秘交替,或大便形状变细),别简单归为“胃炎”“肠炎”。胃癌早期常表现为餐后饱胀、恶心;肠癌会导致排便习惯改变,还可能伴随黏液便;胰腺癌则可能引发中上腹隐痛,疼痛会向腰背部放射。若消化不适持续1个月以上,建议做胃肠镜、腹部CT等检查。

第七个信号是“皮肤黏膜异常”。皮肤出现长期不愈的溃疡,或黑痣突然变大、颜色变深、形状不规则(比如边缘呈锯齿状),甚至出现破溃、出血,可能是皮肤癌的预警。此外,口腔黏膜长期白斑、溃疡不愈合,需警惕口腔癌;女性外阴部出现异常溃疡或肿块,也要及时排查妇科肿瘤。皮肤黏膜的变化直观可见,一旦发现异常别拖延。

第八个信号是“持续疲劳乏力”。不同于普通劳累后的“休息就能缓解”,肿瘤引发的疲劳具有“顽固性”——即使充分休息,仍感觉全身无力、精神萎靡,甚至影响日常活动。这是因为肿瘤会消耗身体能量,还可能导致贫血、电解质紊乱,加重疲劳感。比如肺癌、胃癌患者早期常被“乏力”困扰,若这种状态持续超过2周,需警惕潜在健康问题。

需要强调的是,这些信号并非“肿瘤专属”,也可能是普通疾病的表现,但“不忽视”是关键。肿瘤的早期筛查远比出现症状后再就医更重要——比如40岁以上人群定期做胃肠镜、肺癌低剂量CT,女性定期做乳腺超声与宫颈癌筛查,男性关注前列腺癌筛查,都能有效发现早期肿瘤。

健康没有“侥幸”,身体的每一个异常反应都值得重视。别让“忍一忍就好”“应该没大事”的想法,错过肿瘤早期干预的最佳时机。记住: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才是对抗肿瘤的最有力武器。

(河南省中医院肿瘤科 周超锋)

责任编辑:星星  一校:曲星  二校:张驰  三校:贾佳丽  一审:杨小玉  二审:赵曦  终审:梁如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