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癌防治不迷路: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的核心要点
2025-9-16 来源:医药卫生网 - 医药卫生报 浏览:次 【查看证书】在我国,肝癌是发病率和死亡率均位居前列的恶性肿瘤,因其早期症状隐匿,很多患者确诊时已处于中晚期,治疗难度大幅增加。但事实上,肝癌的防治有明确的“黄金法则”——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掌握这三大核心要点,能显著降低肝癌风险、提高治愈率,让肝脏健康少走弯路。
一、早发现:抓住肝癌“早期信号”,高危人群必做筛查
肝癌早期并非毫无踪迹,只是症状容易与普通肝病或肠胃问题混淆,需格外警惕。当身体出现以下异常时,应及时就医检查:一是持续的右上腹隐痛或胀痛,疼痛可能随呼吸或体位变化加重;二是不明原因的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尤其是伴随体重短期内下降5公斤以上;三是皮肤、眼白出现发黄(黄疸),尿液颜色变深如茶色;四是腹部出现不明原因的肿胀,按压时有硬物感,可能是肝脏肿大或腹水的信号。
更重要的是,高危人群必须定期筛查,这是早发现的关键。以下几类人群属于肝癌高危范畴,建议每6个月做一次肝癌筛查:有乙肝或丙肝病毒感染史的人,尤其是未规范抗病毒治疗的患者;有肝硬化病史的人,无论病因是肝炎、酒精肝还是脂肪肝;有肝癌家族史的人,因遗传因素会增加患病风险;长期大量饮酒(男性每天饮酒量≥40克、女性≥20克,持续10年以上)或长期食用霉变食物(含黄曲霉毒素)的人。
二、早诊断:选对检查项目,避免“漏诊”“误诊”
早诊断的核心是“选对检查、精准判断”,单一检查可能存在误差,需结合两项关键检查项目综合评估:
第一项是血清甲胎蛋白(AFP)检测。AFP是肝癌的重要肿瘤标志物,约70%的肝癌患者会出现AFP升高(正常值<20ng/ml),但需注意,部分早期肝癌患者AFP可能正常,不能仅凭这一项指标排除肝癌。
第二项是肝脏超声检查。超声检查无创、便捷、价格低,能清晰显示肝脏的大小、形态、是否有结节或肿块,还能判断肿块的性质(如囊性、实性)。若超声发现异常,需进一步做增强CT或磁共振成像(MRI),这两项检查能更精准地判断肿块的血供情况——肝癌通常表现为“动脉期强化、门脉期消退”的典型特征,是确诊肝癌的重要依据。
需要提醒的是,若超声和AFP检查均无异常,高危人群仍需坚持定期复查;若两项检查有一项异常,需在1个月内再次复查,必要时做肝穿刺活检,通过病理检查明确诊断,这是确诊肝癌的“金标准”。
三、早治疗:不同阶段有“最优方案”,早期治愈率超70%
一旦确诊早期肝癌,及时规范治疗能大幅提高治愈率,甚至实现“临床治愈”(5年无复发)。目前早期肝癌的治疗方案已非常成熟,医生会根据肿瘤大小、位置、患者肝功能情况制定个性化方案:
若肿瘤直径≤3厘米、数量不超过3个,且肝功能良好,射频消融术是优选方案——通过穿刺针将射频能量导入肿瘤内部,利用高温“烧死”癌细胞,创伤小、恢复快,术后1-2周即可出院,5年生存率可达80%以上;若肿瘤直径3-5厘米,或位置靠近大血管、胆囊,腹腔镜肝癌切除术更合适,这种微创手术能精准切除肿瘤,同时保留更多健康肝组织,减少术后并发症;对于肝功能较差(如肝硬化严重)、无法手术的早期患者,还可选择肝移植,既能切除肿瘤,又能替换病变的肝脏,是部分患者的“救命选择”。
即使是错过早期的患者,也不必放弃——中期肝癌可通过“介入治疗+靶向药物”联合方案控制肿瘤进展,晚期肝癌可通过靶向治疗、免疫治疗延长生存期、改善生活质量。但无论哪个阶段,“拖延治疗”都是大忌,越早干预,治疗效果越好、费用越低、痛苦越少。
四、防治结合: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的“配套保障”
要让肝癌防治真正“不迷路”,还需配合基础的肝脏保护措施:一是控制基础肝病,乙肝/丙肝患者需严格遵医嘱抗病毒治疗,避免病毒持续损伤肝脏;二是戒烟戒酒,酒精是肝脏的“头号杀手”,即使是早期肝癌患者,饮酒也会加速病情恶化;三是远离霉变食物,花生、玉米、坚果等食物发霉后会产生黄曲霉毒素,需及时丢弃,储存时注意干燥通风;四是保持健康体重,避免脂肪肝——脂肪肝若长期不控制,可能发展为肝硬化,进而增加肝癌风险。
肝癌并非“绝症”,它的防治逻辑清晰、可操作性强:早发现靠“警惕症状+高危筛查”,早诊断靠“精准检查+综合判断”,早治疗靠“规范方案+及时干预”。只要掌握这三大核心要点,主动管理肝脏健康,就能有效降低肝癌威胁,让“无癌肝脏”成为可能。
(郑州市第三人民医院消化肿瘤内科 乔炳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