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验试剂也有“保质期”?疾控人告诉你如何守住检测的“第一道防线”

2025-9-16 来源:医药卫生网 - 医药卫生报  浏览:次  【查看证书

在疾病防控的战场上,核酸检测、病毒分离、抗体检测等实验是精准识别病原体的关键环节。而检验试剂作为这些实验的“弹药”,其有效性直接影响检测结果的准确性。然而,许多人不知道的是,检验试剂并非“一劳永逸”——它们也有自己的“保质期”逻辑。疾控实验室的检验人员如何判断试剂是否失效?如何通过科学管理守住检测的“第一道防线”?本文将结合疾控实践与科学原理,为您揭开检验试剂有效期的奥秘。

一、检验试剂的“保质期”:没有统一标准,却有科学规则

与食品、药品标注明确的生产日期和保质期不同,化学检验试剂的“有效期”是一个动态概念。根据疾控实验室的长期实践,试剂的有效期受化学性质、保存条件、包装方式等多重因素影响,需结合具体用途综合判断。

1. 化学性质决定“基础保质期”

化学试剂的稳定性是其有效期的核心指标。

无机化合物(如氯化钠、硫酸铜):若包装完好、避光保存,理论上可长期使用。但易氧化物质(如亚硫酸盐、碘化物)或易潮解物质(如氢氧化钠、氯化钙)需密封保存,有效期通常为1-5年。

有机小分子(如乙醇、丙酮):挥发性强,需密闭保存,有效期一般为3-5年;但光敏性物质(如某些酚类试剂)需避光保存,有效期可能缩短至1-2年。

生命活性物质(如酶、抗体、培养基):对温度、光照、微生物极度敏感,需冷藏或冷冻保存,有效期通常不超过6个月。例如,PCR实验中的Taq酶需在-20℃以下保存,开封后需在1个月内用完。

2. 保存条件是“保质期”的“修正系数”

温度、光照、湿度是影响试剂稳定性的三大“隐形杀手”。疾控实验室的实践表明:

温度:夏季高温会加速试剂分解(如甲醛在低温下稳定,高温下易聚合沉淀);冬季严寒可能导致某些试剂结晶(如甘油在-15℃以下会凝固)。

光照:紫外线会破坏银盐、汞盐等试剂的化学结构,导致变色或失效。例如,硝酸银溶液需用棕色瓶避光保存,否则会逐渐分解为黑色金属银。

湿度:潮湿环境会导致试剂吸潮、结块或霉变。例如,无水氯化钙暴露在空气中会逐渐吸收水分,最终失去干燥功能。

3. 开瓶与未开瓶:有效期的“双重标准”

试剂供应商标注的“有效期”通常指未开瓶状态下的保质期。一旦开瓶,试剂的有效期会因接触空气、水分、微生物而大幅缩短。

液体试剂(如缓冲液、培养基):开瓶后有效期通常为1年,但若发现浑浊、变色或异味,需立即停用。

固体试剂(如无机盐、干燥剂):开瓶后有效期一般为3年,但需定期检查是否吸潮或结块。

特殊试剂(如PCR引物、荧光探针):需根据实验要求严格分装保存,避免反复冻融导致降解。

二、疾控实验室的“火眼金睛”:如何判断试剂是否失效?

在疾控实验室,试剂失效可能直接导致检测结果误判,进而影响疫情处置决策。因此,检验人员需通过“经验判断+科学检测”双重手段确保试剂有效性。

1. 外观检查:第一道“视觉防线”

液体试剂:观察是否分层、浑浊、变色或发霉。例如,培养基若出现絮状沉淀或颜色异常,可能已被微生物污染。

固体试剂:检查是否吸潮、结块或变色。例如,无水硫酸钠若变成白色糊状,说明已吸水失效。

包装完整性:检查瓶盖是否密封、标签是否清晰、瓶身是否破损。若包装破损,试剂可能已受污染或变质。

2. 性能测试:第二道“实验防线”

对于关键试剂(如标准品、酶制剂),需通过性能测试验证其有效性。

PCR实验中的Taq酶:用已知浓度的模板DNA进行扩增,若无法检测到预期条带,说明酶活性下降。

ELISA实验中的抗体:用标准品进行梯度稀释检测,若曲线偏离预期范围,说明抗体亲和力降低。

培养基:接种已知菌株(如大肠杆菌),观察生长情况。若菌落数显著低于标准值,说明培养基营养不足或pH值异常。

3. 对比实验:第三道“数据防线”

对于疑似失效的试剂,可与新购试剂进行对比实验。

滴定液:用新配制的滴定液标定旧液,若浓度偏差超过5%,需重新配制。

显色试剂:用已知浓度的标准溶液进行显色反应,若颜色深度或波长偏离标准曲线,说明试剂灵敏度下降。

三、疾控人的“保质期管理术”:从细节守护检测准确性

在疾控实验室,试剂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需从采购、储存、使用到废弃全流程把控。以下是疾控人的“保质期管理术”:

1. 分类储存:按性质“对号入座”

避光区:存放银盐、汞盐、酚类等光敏试剂,使用棕色瓶或铝箔包装。

低温区:酶、抗体、培养基等需在2-8℃冷藏,部分需-20℃冷冻。

干燥区:无机盐、干燥剂等需存放在干燥器中,并放入硅胶干燥剂。

危险品区:易燃、易爆、剧毒试剂需单独存放,并配备防爆柜和通风设备。

2. 定期盘点:建立“试剂档案”

库存清单:记录试剂名称、规格、数量、生产日期、开瓶日期和有效期。

先进先出:优先使用临近有效期的试剂,避免过期浪费。

临期预警:对有效期不足3个月的试剂设置提醒,及时安排使用或处理。

3. 人员培训:强化“保质期意识”

新员工培训:讲解试剂分类、储存要求和失效判断方法。

定期考核:通过案例分析、实操演练等方式检验员工对试剂管理的掌握程度。

经验分享:组织老员工分享试剂管理技巧,如如何通过观察试剂颜色变化预判失效风险。

四、结语:检验试剂的“保质期”,是科学更是责任

检验试剂的有效期管理,看似是实验室的“小事”,实则是疾病防控的“大事”。疾控人通过科学分类、严格监控和精细操作,将试剂失效风险降至最低,为检测结果的准确性筑起了一道坚实的防线。未来,随着检测技术的不断进步,检验试剂的管理将更加智能化、精准化,但疾控人对科学和责任的坚守,将永远是守护公众健康的第一道防线。

(四川省雅安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微检科 李洁平)

责任编辑:星星  一校:曲星  二校:张驰  三校:贾佳丽  一审:杨小玉  二审:赵曦  终审:梁如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