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博展陈】镌刻百年医路的时光印记

2025-9-16 来源:医药卫生网 - 医药卫生报  浏览:次  

在豫北古城卫辉,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院史馆如一位沉默的见证者,静静诉说着医院百年的传奇故事。这座承载着厚重历史的院史馆,每一件藏品都是时光的注脚,它们共同编织起医院的发展脉络,彰显着医学传承的力量与担当。

 

踏入院史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些医院初创时期的珍贵文物。1896年,加拿大医学博士罗维灵远渡重洋来到卫辉,带来了西方先进的医学理念与技术,点燃了豫北西医的火种。1901年,在多方协助下,博济医院建成,成为河南西医发展的重要里程碑。院区“小东门”入口西南侧的石碑,宛如一位忠实的史官,让后人得以窥见那段开拓进取的岁月。那时的博济医院,设有X线室、无菌手术室、化验室等,作为当年河南最先进的西医医院,开创了河南西医办院之先河,为无数患者带来了生的希望。

1918年,新医院落成并更名为惠民医院。惠民医院规模不断扩大,医疗技术持续提升,成为当时豫北地区规模最大、最先进的医院之一,在全国医疗领域也颇具影响力,“北协和、南湘雅、中惠民”的美誉不胫而走。

在众多藏品中,一张1950年平原省省立医院的院旗格外引人注目。其图案设计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医疗卫生事业与工农联盟结合的典型象征。旗帜以齿轮代表工人阶级,麦穗象征农民阶级,红十字标志医疗救护职能,三者共同拱卫顶端的红色五角星,体现党对“工农卫”三位一体的领导核心地位,既凸显了“人民医疗”取代旧有教会医疗体系的转型方向,又彰显着医疗资源服务于国家建设、劳动者健康保障的时代使命。凝视这面旗帜,仿佛穿越了时空,感受到那段峥嵘岁月里,医院与国家发展同频共振,全心全意为人民健康服务的坚定信念。

院史馆中还陈列着诸多与医院教育事业相关的藏品,诉说着医学人才培养的故事。1913年,博济医院购置农田新建中学堂,后更名为牧野中学,为医学教育奠定基础。后来虽然因为时局动荡停办,但它的探索精神为后来者照亮了道路。2023年年底发现的英文石碑,是那段历史的无声见证,铭刻着先辈们对医学教育的执着追求。1922年成立的基督教惠民护士学校,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护理人才。学生们修完规定课程后,要经过严格考试,刘泽便是1935年获得中华护士协会颁发的公考文凭的一名中国男护士。其公考文凭原件,也是该院院史馆的镇馆之宝。

新中国成立前后,医疗条件艰苦,疾病肆虐,尤其是肺结核严重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健康。1953年,年仅25岁的杨朝山作为平原省干部疗养院放射科的创始人,为攻克空洞型肺结核治疗难题,萌生了将药物直接注入肺部空洞病灶的大胆想法。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1959年,他首创的定向肺导管治疗空洞型肺结核技术,轰动全国。他撰写的《定向肺导管》出版发行,为无数患者带来了希望。1960年,杨朝山荣获“全国劳模”称号,在人民大会堂受到国家的接见,并收到时任总理周恩来亲笔书写的晚宴邀请函。他开创的介入治疗技术,为新中国医学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如今,这一珍贵的晚宴邀请函作为藏品陈列在院史馆,激励着一代代医务人员不断探索创新。

这些丰富的藏品不仅是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院史馆的一部分,还记录了医院从创立到壮大的历程,体现了“仁心仁术、博济惠民”的精神传承。从在战火中救治伤员到在和平年代守护人民健康;从最初的西医诊所到现在的综合性“三甲”医院,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的每一步都凝聚着历代医务人员的心血和汗水。院史馆不仅是对过去的回顾,更是对未来的展望,激励着一代代医学工作者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续写医院发展的辉煌篇章,为守护人民健康贡献力量。(本报记者 丁玲 许冬冬)

审核:星星 责任编辑:杨小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