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手仁心护肌肤 青年医者显担当
——记信阳市中医院工区路院区皮肤科青年医师刘浩
2025-9-13 来源:医药卫生网 - 医药卫生报 浏览:次本报记者 王明杰 通讯员 陈燕丽 朱晓红
在信阳市中医院工区路院区皮肤科,有这样一位青年医师——刘浩。他从初出茅庐的医学新人,成长为患者信赖的主治医师,用精湛的医术破解“皮肤之困”,更以温柔的坚守抚慰人心。在他手中,每一份诊断不只是冷冰冰的结论,而是通往希望的钥匙;每一次问诊,也不仅是病情交流,更是一场心与心的对话。
以技为基 让疑难皮肤病“无所遁形”
自2019年硕士毕业投身皮肤科以来,刘浩始终坚信:“医术,是医生对生命最基本的承诺。”为了夯实专业根基,他坚持每天提前到岗,梳理前一天的疑难病例,细致记录症状特点、诊断思路与治疗反应;下班后,办公室的灯光常常亮至深夜,他在书页与文献间穿行,将国内外最新的诊疗理念融入临床实践。
正是这份日复一日的执着,让刘浩练就了敏锐的洞察力和扎实的诊疗能力,快速成为科室的业务骨干。
曾有一位产后妈妈,因全身泛发水疱、剧烈瘙痒辗转多地求医无果,身心俱疲地走进刘浩的诊室。凭借丰富的专业知识,他初步判断可能是罕见的妊娠类天疱疮。患者因为家庭经济困难,一度想要放弃治疗。
“不能让一个母亲在病痛中独自挣扎。”刘浩悄悄地为她垫付了检查费用。确诊后,他为患者量身定制治疗方案。经过系统治疗,水疱逐渐干涸结痂,瘙痒明显缓解,患者生活重回正轨。复诊那天,她抱着孩子,眼含热泪地说:“跑了那么多地方,没人说得清我得的是什么病,是你让我知道了病因,也看到了生活的光。”
还有一位高中生,从5年前开始,每到夏天双手、双肘就出现褐色皮疹,遇水或出汗后还会变白隆起,长期无法确诊,内心充满焦虑与自卑。他不敢穿短袖,不愿参加集体活动,连学业也受到了影响。
刘浩耐心倾听病史,结合诱发试验和病理分析,最终确诊为国内罕见的“对称性肢端角化病”。在治疗过程中,他不仅给予精准治疗,更注重心理疏导,耐心鼓励孩子正视病情、积极面对生活。此后数月,无论患者何时电话咨询,他都一一耐心解答。如今,皮损已明显改善,更重要的是,少年脸上重新绽放出久违的笑容,自信地回到球场,与同学并肩奔跑。
以温为翼 让医疗更有温度
“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治皮肤病,既要治‘皮’,更要疗‘心’。”这是刘浩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他知道,一块斑、一片疹,可能藏着一个人长久的羞怯与孤独,尤其对于患有白癜风、银屑病、痤疮等损容性疾病的患者而言,心理的负担往往比身体的痛苦更沉重。
于是,在刘浩的诊室里,语速总是轻缓些,多问一句:“最近睡得好吗?”对青少年,他格外注意保护隐私,像朋友一样给予鼓励;对年长患者,他会主动起身搀扶。
每年的“世界银屑病日”“中国痤疮周”,刘浩都会积极参与公益义诊,为群众普及皮肤健康知识,帮助大家科学认识疾病。对于行动不便或居住偏远的患者,他留下联系方式,通过电话、微信随时答疑解惑,成了许多人口中的“皮肤管家”。
刘浩从不因病情“表浅”而轻视任何一位患者。在他看来,真正的医疗,不仅在于治愈疾病,更在于看见患者的焦虑、理解他们的难处、回应他们的期待。
专业为舟 温情为桨
刘浩两次荣获医院“先进个人”称号,并在省级皮肤病例大赛中斩获一等奖。但在他心中,最珍贵的不是荣誉,而是患者复诊时舒展的眉头、重拾信心的笑容,以及那一声声真诚的“谢谢”。
在皮肤科这方小小的诊室里,刘浩用专业筑起健康的堤坝,用温情点亮前行的灯。他相信,医学不仅是科学,更是人学——以“肤”为桥,以心换心,才能真正抚平那些看不见的伤痕,让每一个被皮肤困扰的灵魂,都能重新拥抱阳光与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