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治肺癌脑转移 做到早识别、科学治

2025-8-29 来源:医药卫生网 - 医药卫生报  浏览:次  【查看证书

在肺癌患者的治疗历程中,“脑转移”常被视为一道严峻关卡。数据显示,约20%-60%的肺癌患者在疾病进展中会出现脑转移,其中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脑转移发生率约30%-50%,小细胞肺癌则更高,确诊时即有10%-20%已发生脑转移,疾病进展后比例可达50%-80%。面对这一情况,了解脑转移的关键知识,是帮助患者争取治疗时间、改善生活质量的重要前提。

一、为什么肺癌容易“找上”大脑?

肺癌之所以高发脑转移,与生理特点和肿瘤特性密切相关。一方面,肺部血管丰富,肺癌细胞易侵入血液循环;另一方面,大脑是人体重要器官,血流供应充足,且脑血管壁存在特殊结构,部分肺癌细胞能突破屏障在脑内定植生长,形成转移灶。

脑转移灶可能单发,也可能多发,常见于大脑半球(约占80%),其次是小脑(15%)和脑干(5%)。转移灶的位置和数量,直接影响患者的症状表现与治疗方案选择。

二、身体发出的“预警信号”别忽视

肺癌脑转移的症状因人而异,主要与转移灶的位置、大小及颅内压变化有关,出现以下症状时需高度警惕:

- 头痛:最常见症状之一,多表现为持续性胀痛,清晨或用力时加重,部分患者可能伴随恶心、呕吐(呈喷射状),这是颅内压升高的典型表现。

- 神经功能异常:若转移灶压迫运动区,可能出现一侧肢体无力、麻木,甚至行走不稳;压迫语言区会导致说话不清、表达困难;累及视觉相关区域则可能出现视力下降、复视(看东西重影)。

- 精神与意识改变:部分患者会出现记忆力减退、反应迟钝、情绪淡漠,严重时可出现嗜睡、意识模糊,甚至昏迷。

- 癫痫发作:约20%-40%的患者会出现癫痫,表现为突然肢体抽搐、口吐白沫、意识丧失,需立即就医控制,避免发生意外。

一旦出现上述症状,肺癌患者及家属切勿拖延,应及时通过头颅增强磁共振(MRI)检查确诊——MRI对脑转移灶的检出率远高于CT,能清晰显示直径1毫米以上的病灶,是诊断脑转移的“金标准”。

三、科学治疗:从“姑息”到“控制”的突破

过去,肺癌脑转移常被认为是“终末期”,治疗以缓解症状为主。但随着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技术的发展,如今脑转移患者的生存期和生活质量已大幅提升,治疗核心是“控制病灶、减轻症状、延长生存”,常见方案包括:

1.手术治疗:适合单发、位置表浅且身体状况较好的患者。手术可直接切除转移灶,快速降低颅内压,缓解头痛、肢体无力等症状,为后续治疗争取时间。若转移灶位于脑干等关键区域,手术风险较高,则不建议采用。

2.放疗:是脑转移的基础治疗手段,包括全脑放疗和立体定向放疗。全脑放疗适合多发转移灶患者,能杀灭脑内潜在的微小病灶,但可能伴随记忆力下降、疲劳等副作用;立体定向放疗(如伽玛刀)则针对单发或少数转移灶,精准度高,对周围正常脑组织损伤小,副作用更轻微。

3.靶向治疗:针对存在特定基因突变(如EGFR、ALK、ROS1)的肺癌患者,部分靶向药物(如奥希替尼、阿来替尼)能穿透血脑屏障,直接作用于脑内转移灶,有效率可达60%-80%,且副作用较化疗更轻,能长期控制病情。例如EGFR突变患者使用奥希替尼,脑转移灶控制时间可延长至16个月以上。

4.免疫治疗:对于无明确靶点的患者,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如PD-1/PD-L1抑制剂)可通过激活自身免疫系统攻击肿瘤细胞。部分免疫药物对脑转移灶也有较好疗效,尤其适合PD-L1表达阳性的患者,能延长生存期并改善生活质量,但需注意免疫相关副作用(如肺炎、甲状腺功能异常)。

四、护理与心态:治疗路上的“重要支撑”

除了规范治疗,日常护理和心态调节对脑转移患者同样重要:

- 生活护理:保持规律作息,避免过度劳累;饮食以高蛋白、高维生素为主,如鸡蛋、瘦肉、新鲜蔬果,增强身体抵抗力;若患者有癫痫病史,需避免单独外出,防止跌倒或意外发生。

- 症状管理:出现头痛时可遵医嘱使用脱水剂或止痛药,缓解颅内压升高;有肢体活动障碍的患者,需定期翻身、按摩,预防压疮和血栓形成。

- 心理支持:脑转移患者易出现焦虑、恐惧情绪,家属应多陪伴沟通,帮助患者建立治疗信心;患者也可加入病友群,与他人交流经验,缓解心理压力。

肺癌脑转移并非“绝症”,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越来越多的患者能实现“带瘤生存”。关键在于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积极配合医生制定个性化方案,同时做好日常护理与心态调节。相信在科学与坚持的支撑下,患者定能跨越难关,拥有更高质量的生活。

(黄河三门峡医院肿瘤科 郭克锋)

责任编辑:星星  一校:曲星  二校:张驰  三校:贾佳丽  一审:杨小玉  二审:赵曦  终审:梁如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