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内科不只是“开药”:从评估到随访,全程守护癌症患者治疗每一步
2025-8-29 来源:医药卫生网 - 医药卫生报 浏览:次 【查看证书】提到肿瘤内科,很多人会简单理解为“给癌症患者开化疗药、靶向药”的科室。但实际上,肿瘤内科的工作远不止“开药”这一项——从患者初诊时的病情评估,到治疗方案的精准制定,再到治疗中的副作用管理,直至治疗后的长期随访,肿瘤内科医生始终以“全程管理”的理念,守护患者抗癌路上的每一步,为疗效和生活质量保驾护航。
第一步:初诊评估——不是“看报告”,而是“画全貌”
患者首次到肿瘤内科就诊时,医生的核心任务不是立刻开药,而是通过多维度评估,为患者“画”出完整的病情画像,这是后续治疗的基础。
评估首先从“明确诊断”开始。医生会详细追问患者的症状、病史(如是否有慢性疾病、肿瘤家族史),结合病理报告(明确肿瘤类型、分化程度)、影像学检查(CT、MRI、PET-CT等,判断肿瘤大小、位置、是否转移),甚至基因检测结果(排查是否有靶点突变),确认肿瘤的分期(如早期、中期、晚期)和分子特征——比如同样是肺癌,有的患者存在EGFR突变,有的则是ALK融合,不同特征对应完全不同的治疗方向,这一步绝不能“凭经验判断”。
同时,医生还会评估患者的“身体耐受度”。通过血常规、肝肾功能、心肺功能等检查,判断患者是否能承受化疗、靶向治疗等方案;甚至会关注患者的营养状态(如是否有体重下降、贫血)、心理状态(是否有焦虑抑郁),因为这些因素都会直接影响治疗效果和副作用应对能力。比如一位高龄肺癌患者,即使肿瘤适合化疗,但如果心肺功能较差,医生可能会优先选择更温和的靶向治疗,避免治疗对身体造成过度负担。
第二步:方案制定——不是“套模板”,而是“量体裁衣”
完成评估后,肿瘤内科医生会进入“方案制定”阶段,这一过程如同“裁缝做衣服”,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量体裁衣”,而非套用固定的“治疗模板”。
首先要明确治疗目标:是“根治性治疗”(如早期肿瘤,术后辅助治疗以降低复发风险),还是“姑息性治疗”(如晚期肿瘤,以控制病情、减轻症状、延长生存期为目标)?目标不同,方案的强度和选择也完全不同。比如早期乳腺癌患者,术后可能需要4-6周期的辅助化疗;而晚期乳腺癌患者,若存在HER2靶点,可能会优先使用抗HER2靶向药,兼顾疗效和安全性。
其次要平衡“疗效”与“风险”。医生会综合考虑肿瘤的敏感性(如淋巴瘤对化疗敏感,而肝癌对化疗相对不敏感)、患者的年龄、基础疾病等因素。例如,同样是晚期结直肠癌,年轻且身体状况好的患者,可能会选择疗效更强的联合化疗方案;而老年患者或有糖尿病、心脏病的患者,医生会调整药物剂量或选择副作用更小的单药方案,避免因治疗引发严重并发症。
第三步:治疗管理——不是“开了药就不管”,而是“全程盯防”
很多患者以为“拿到药方就完成了治疗”,但对肿瘤内科医生来说,“开药”只是治疗管理的开始,后续的“全程盯防”才是保障安全和疗效的关键。
一方面要监测“疗效”:医生会定期安排复查(如CT、肿瘤标志物检测),根据结果判断治疗是否有效。如果肿瘤缩小或稳定,说明方案可行,会继续坚持;如果肿瘤增大或出现新的转移,医生会及时分析原因——是药物耐药,还是患者身体状况变化?并迅速调整方案,比如更换化疗药物、加用靶向药或免疫治疗,避免延误病情。
另一方面要应对“副作用”:这是肿瘤内科治疗管理的重点。无论是化疗引起的恶心呕吐、白细胞降低,还是靶向治疗导致的皮疹、腹泻,医生都会提前制定预防措施,比如化疗前开具止吐药,治疗期间提醒患者定期查血常规;一旦出现副作用,会及时干预——比如白细胞过低时,使用升白细胞药物并指导患者做好感染防护;皮疹严重时,调整靶向药剂量并开具外用药膏,避免患者因副作用放弃治疗。
第四步:随访复查——不是“治疗结束就再见”,而是“长期守护”
即使完成了既定的治疗周期,肿瘤内科医生的工作也没有结束,“长期随访”是预防复发、及时处理问题的重要环节。
随访的频率会根据肿瘤类型、分期和治疗结束时间调整:治疗结束后1-2年内,通常每3-6个月复查一次;3-5年内,每6-12个月复查一次;5年后若病情稳定,可每年复查一次。复查项目除了影像学检查和肿瘤标志物,还会包括肝肾功能、心肺功能等,全面评估患者的身体状况。
随访的意义不仅是“查复发”,还包括“管理长期问题”。比如部分患者治疗后可能出现骨质疏松、心血管风险升高,或心理上的焦虑、抑郁,医生会针对性给出建议——比如指导患者补充钙剂、调整饮食和运动习惯,或推荐心理疏导,帮助患者恢复正常生活;若发现早期复发迹象,能及时启动后续治疗,大幅提高再次治疗的效果。
从初诊评估到随访守护,肿瘤内科的工作贯穿癌症治疗的全周期。它不是简单的“开药科室”,而是为患者量身打造治疗方案、全程保障安全和疗效的“抗癌管家”。理解肿瘤内科的工作逻辑,患者能更主动地配合治疗,与医生一起,更从容地应对癌症挑战。
(安阳市人民医院肿瘤内科 庄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