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数据再次与预期失之交臂!辛苑稍作平复,转身回到办公室,便一头扎进文献的海洋里。这个实验,她已足足钻研了3个多月,单是平板筛选,最多时一天就要涂300块板。
2024年6月,从广西大学博士毕业的辛苑,响应家乡的召唤,入职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在河南省重症医学工程研究中心专注科研工作,研究方向聚焦于脓毒症耐药菌群。
脓毒症是一种由感染引起全身炎症反应的综合征,常见于严重创伤或感染性疾病患者,致病诱因包括细菌、真菌、病毒及寄生虫等引起的感染,导致机体炎症反应及免疫调节失衡,是重症监护病房常见的临床综合征,也是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耐药菌群研究对脓毒症的诊疗至关重要。
除了文献检索和科研项目申报,辛苑的主要精力都集中在基础实验上。她经常在郑州大学动物医学中心构建高度模拟人类脓毒症病理生理过程的小鼠模型,提取的肠道标本会被妥善保存在-80摄氏度的液氮中。在进行细胞培养时,她需要从液氮中取出标本,先缓慢复温至-20摄氏度,再恢复至室温,随后在常温环境下展开实验。
有时,辛苑会接到同事的通知,得知临床科室已收集到脓毒症患者的粪便样本,这些样本已被妥善存放在-80摄氏度的超低温冰箱中。她随即携带冰盒前往医院取回样本,再返回实验室进行菌群筛选、对照实验及数据深度分析等一系列科研工作。
从-80摄氏度到37摄氏度,如此大的温差背后有何原因?辛苑解释道,-80摄氏度的低温保存,是为了确保组织标本中蛋白质或DNA(脱氧核糖核酸)的稳定性,防止其生物活性降低;而37摄氏度是人体的正常体温,在这一温度下进行实验,能够保证菌群的正常培养。
收集标本、进行动物实验、菌群培养、平板筛选……长时间重复同一件事,在许多人看来,基础科研工作显得枯燥乏味。辛苑和同事也曾有过这样的感受,不过源于对探索“新未知”的热爱,使得他们坚持了下来。
“坚持,是一种奇妙的力量。在实验过程中,每个人难免会遭遇‘卡壳’的困境,然而,只要坚持不懈地突破这一阶段,常常会迎来意想不到的惊喜。”目前,辛苑正积极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和辛苑一同进入实验室的博士生导师陈籽荣,将研究方向定在脓毒症相关脑病上,期望通过研究可以为临床诊断提供新的检测方式或标准。
曾经遇到过实验卡壳半年之久,陈籽荣因此总结了一套科研“法则”:方向正确,打好基础,不急不慢,耐得住寂寞,经得起失败。
“就像人体需要保持恒温一样,做实验也需要把握合适的状态,既不能过于急躁冒进,也不能过于消极懈怠,用平常心去对待,持之以恒才能走得更长远。”辛苑补充道。(本报记者 常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