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护仪发出规律的“滴滴”声,与麻醉机的送气声交织成独特的节奏。突然,患者血压骤降两个刻度,李治松眼疾手快地打开输液加温仪,温热的液体顺着管路流入患者血管,不过十几秒,监护仪上的曲线便重新趋于平稳。
“体温36.2摄氏度,肌松监测已达标。”李治松侧身向主刀医生点头确认,随手将覆盖在患者身上的加温毯又掖紧了一些。他的目光最终回到那片跳动的绿线上,仿佛在守护着一座精密运转的生命堡垒。
在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深耕麻醉专业27年,李治松练就了控温的“火眼金睛”。他告诉记者,36摄氏度~37摄氏度是人体的恒定体温,是维持基本生命活动包括新陈代谢、免疫等功能的基础。然而,在手术室中,低温风险却无处不在。比如,麻醉药物会抑制人的体温调节中枢,让身体“忘记”保暖;手术中大量补液、输注库存血,会像冰水一样带走人体的大量热量。一旦核心体温低于36摄氏度,患者凝血功能会下降、伤口愈合会延迟、感染风险会升高,甚至会诱发心律失常。
“这些看似微小的温度变化,实则是关系着手术安全的‘生命线’。”因此,从患者进入手术室开始,李治松就要求当班麻醉医生通过食道测温探头、直肠测温探头或无创耳温探头等设备,对手术室内患者核心体温的细微波动进行实时全流程监测,同时密切注视监护仪上显示的数据,哪怕是0.1摄氏度的变化也不容忽视。
李治松的“保温工具箱”里藏着不少“黑科技”:充气式加温毯像温柔的拥抱一样,通过持续输送暖风为患者体表保温;加温输液仪能将冰冷的液体加热至接近体温的37摄氏度,让每一滴药液只带来暖意而没有寒意;血液加温器则会让库存血以“最佳状态”流淌在患者血管里滋养着器官和组织,避免低温对患者身体的损害。当患者在麻醉状态下失去自主调节能力,麻醉医生就成了患者的“温度守护人”,麻醉医生会根据手术时长、患者年龄、手术类型制订个体化保温方案。
“成功不仅局限在手术台上,更聚焦在患者术后的快速康复。”李治松说。个体化的体温监测与支持,可以让患者更早苏醒,更少出现术后寒战,更快恢复进食与活动。
当手术结束后,患者平稳苏醒,或许不会记得是谁在默默守护着他们脆弱的体温,但那份从始至终的安稳与舒适,早已刻进了康复的轨迹里。(本报记者 常娟 通讯员 李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