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9医师节特别策划“温度”⑥】100摄氏度:消融癌细胞的能量

2025-8-19 来源:医药卫生网 - 医药卫生报  浏览:次  

 

在介入治疗中,冷热消融技术是实体肿瘤根治性治疗手段之一。-196摄氏度的低温冰球可精准冻结癌细胞,热消融则用微波或射频的能量,在肿瘤内部制造接近100摄氏度的灼热“热场”,使癌细胞瓦解。在冰火两极之间,河南省肿瘤医院介入科主任医师胡鸿涛娴熟掌控着这项技术,为患者解除病痛,传递着医学人文的温度。

8月14日,记者来到河南省肿瘤医院微创介入科手术室内,胡鸿涛正专注操作着手中消融针,他看着屏幕上肿瘤的影像,为患者进行精准治疗。

从医20余年,胡鸿涛始终觉得,做介入治疗是一件非常有成就感的事:通过一个小小针眼将导管、导丝深入人体内部,通过血管造影发现症结所在,再果断地处理病变。这个角色,不仅是灵敏的“侦察兵”,还是精准的“阻击手”。

随着医学技术发展,介入治疗逐渐走进大众视野。人体有一套无比精密的管道,其实很多疾病不需要“愚公移山”“搭桥挖洞”就能解决。说到这些,胡鸿涛举例,糖尿病患者的下肢动脉容易发生狭窄,甚至闭塞,介入治疗可以开通下肢闭塞的动脉,再用导管接触性溶栓、球囊扩张或支架植入等方法,重建动脉通路,有效改善患者下肢缺血症状,降低截肢率和截肢平面;对于供血丰富的肿瘤,介入治疗更具优势。比如肝癌、肺癌,通过介入治疗,用一根导管直接将化疗药物送达病灶处杀灭癌细胞,同时栓塞肿瘤供血动脉,让癌细胞因缺乏“养分”而凋亡。“这种治疗方式之所以‘稳准狠’,就好比我们先用轰炸机去端了敌人的‘总部’,再切断敌人的‘粮草’。”胡鸿涛经常这样形象地向患者及其家属解释介入治疗的原理。

77岁王先生患肺部肿瘤多年,因肿瘤位置特殊,距离血管和气管近,手术风险高。经过全院的MDT(多学科联合会诊)讨论后,胡鸿涛为王先生选择了冷消融治疗。氩氦刀在老人体内开启,老人全身微颤,他颤抖的双手紧抓着手术台边缘,眼神里闪烁着想要活下来的倔强和渴望。胡鸿涛敏锐察觉了那无声的紧张,在精准操作间隙,他用温和的言语抚慰:“治疗快要完成了,您别担心。我随时都在旁边看着您呢。”胡鸿涛的安慰仿佛一股暖流,悄然融解了老人心中的冰封之墙。术后半年复查,老人的肺部肿瘤已经完全消失,他激动地握住胡鸿涛的手,感谢胡鸿涛的精湛医术,那份掌心的温热,早已超越了任何精密的仪器所能标定的刻度。

36岁患者张某经腮腺腺样囊性癌术后出现肺转移,双肺共10余个转移病灶,分布在不同肺叶,介入科室讨论后为他选择了微波热消融(热消融速度快,可短时间内一次手术消融多个病灶)。当微波在肿瘤内部点燃高温战场,胡鸿涛一边紧盯着屏幕上温度场的变化,一边敏锐关注着患者细微的反应。一次治疗后,年轻人递来一本笔记本,里面密密麻麻记录着每一次治疗体温、感受,甚至夹着一张写着“想活下去”的纸片,纸片几乎被攥烂了。经过连续3次的治疗,患者双肺的10余个转移病灶已被完全灭活;配合全身治疗后,患者连续2年复查均处于无瘤生存状态。面对患者对生存的渴望,胡鸿涛在医院的大力支持下联合相关科室在河南率先开展了腺样囊性癌肺转移专病门诊(也是全国为数不多的罕见病门诊),为全国各地求医不得其法的腺样囊性癌患者打开了希望之门,近期接诊、治疗黑龙江、广东、四川等外省患者百余人。

在胡鸿涛手中,那根精密的消融针,既是与病魔搏斗的利器,也是传递生命温度的导体。他精准驾驭着冰与火的物理力量,那些刻度冰冷的温度计,终究由医者仁心赋予了不熄的生命热度,当消融针划出冰冷的轨迹,正是医者用滚烫的心在守护生命尊严。(本报记者 张琦)

 

 

审核:星星 责任编辑:杨小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