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9医师节特别策划“温度”⑤】40摄氏度:针灸治疗的健康密码

2025-8-19 来源:医药卫生网 - 医药卫生报  浏览:次  

 

8月12日上午9时许,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疼痛科艾灸治疗室内,温度计指向40摄氏度。记者刚走到治疗室门口,一股热浪便扑面而来,站上三两分钟,便已大汗淋漓。这并非偶然,而是该科室今夏的“常态”温度。

“来疼痛科就诊的患者,很多是因长期受寒或贪凉,导致寒湿滞留体内,进而诱发颈肩腰腿痛等病症。进行艾灸或针刺治疗时,若开启空调或窗户,凉风易乘虚而入,影响疗效。因此,将治疗室温度维持在高温状态,这也是我们保障治疗效果的必要选择。”面对记者关于不开空调的疑问,科室主任、医学博士刘宜军解释道。

此刻,刘宜军正为当天第3批患者进行针刺治疗。在护士长丁晓医的协助下,他手法娴熟地在一位60多岁女性患者的颈背部穴位施针。进针不久,患者便感到原本酸沉僵硬的颈椎轻松了许多。作为科室技术带头人,刘宜军平均每日接诊患者80余人次,高强度的工作常常让他自己也累得手臂酸胀、脖颈僵硬。

“前些天郑州室外气温高达40多摄氏度,治疗室内的温度更高。一天下来,汗水能浸透三四套工作服。”治疗间隙,刘宜军扶了扶眼镜,笑着对记者说。为预防患者在高温环境下中暑,丁晓医带领护理团队贴心地准备了用蒲公英等中药材调配的解暑茶,供患者饮用,深受患者好评。在治疗室内,为患者进行艾灸操作的护士和治疗师们,同样需要长时间值守在高温环境中。护士李艳芬告诉记者,每次完成治疗,“汗流浃背是常事”。

为确保高温环境下的治疗安全,有效防范患者中暑、低血糖、晕针等风险,刘宜军和丁晓医团队还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引导患者错峰就诊;根据患者对温度的敏感度,将特别怕热的患者床位安排在靠近门口的位置;作为硕士研究生导师和规培医生指导老师,刘宜军将普通穴位的针刺操作交由硕士研究生和规培医生执行,自己则专注于风险较高的关键穴位施针,以此双重保障治疗质量和安全。

近年来,该院疼痛科在深研《黄帝内经》《针灸甲乙经》《针灸大成》等经典著作,精进传承针灸技术的同时,积极借助国医大师、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的力量,在守正创新的道路上持续深化针灸学科的学术内涵与临床价值。尤其在河南省名中医、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带头人、主任医师周友龙的指导下,科室开展的“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百项中医临床实用推广项目”——“踝三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根性痛技术”等相关研究,已荣获多项国家级及省级科技成果奖项。

“医德与医术是医生的生命线。在高温环境中坚持为患者提供稳定、安全、有效的治疗,是我们医者的初心和使命,也是为硕士研究生和规培医生树立‘传帮带’的榜样。”从医27年的刘宜军谈及这份坚守时如是说。同样,拥有30年护龄的丁晓医也深有感触:“工作的辛劳和委屈在所难免,但看到患者病情减轻或康复,职业价值得以实现,由衷的喜悦会让所有的付出都变得值得。”(本报记者 卜俊成)

审核:星星 责任编辑:杨小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