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河南省儿童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温度的刻度被赋予了更细腻、更动人的含义——它是患儿摇摇欲坠的生命线,是医者仁心最精准的丈量。
8月9日,记者走进河南省儿童医院NICU。在一个透明的多功能暖箱前,显示屏上两组数字安静地闪烁着:肤温36.9摄氏度,箱温33.2摄氏度。这是早产儿月月(化名)此刻的“生命刻度”。28天前,胎龄仅24周+2天的月月,在出生9天后从当地医院被紧急转运而来,入院时,她的体重只有0.48千克,皮肤薄如蝉翼,小得令人心颤。
河南省儿童医院NICU主任刘大鹏深知,对于这样脆弱的小生命,体温就是生命线。“体温每波动0.5摄氏度,代谢率变化接近10%,低体温可能引发硬肿症、肺出血,后果不堪设想。”为了这场生命的接力,转运团队出发前已将专用暖箱精准预热至35摄氏度——这是根据月月极低的体重和胎龄计算出的“生命温度”。与此同时,病房里接收她的多功能培养箱也已提前调试就绪,确保这个比手掌还小的生命,在跨越数百里的转运中,不会经历一丝一毫的温度惊扰。
当月月安全抵达,一场更为精细的“温度守护战”在NICU打响。刘大鹏第一时间组建了一个多达22人的“超低出生体重儿医护小组”。这个特殊的群组,成了月月生命的“云端监护室”。医护团队每天两次详细汇报,内容包括体温管理、呼吸参数、喂养情况、血气分析、用药调整等,每一个细微的变化都被密切关注、记录在案。暖箱不仅提供着如母体般恒定的温暖与湿润,更是她抵御外界病原的坚固堡垒。医护人员非必要不轻易打扰,将对她的刺激降到最低。
在这里,暖箱的温度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数值,必须结合每位孩子的胎龄、日龄、体重、疾病状态个性化设定。刘大鹏用“精微”二字概括这份职责:“精于专业,精益求精;微至毫厘,细致入微。面对如此脆弱的生命,光有奉献精神不够,业务必须精湛,观察必须入微,操作必须精准,这是NICU的特殊要求。”这份“精微”,体现在医生查房时习惯性第一时间扫过监护仪上所有生命参数的本能,更体现在许多医护人员即使交班后,仍因不放心而默默守在病房的身影。“总要亲自确认过才踏实,否则回去也休息不好。”刘大鹏的话语平淡,却道尽了沉甸甸的牵挂。这份守护的温度,早已超越了物理的刻度,融入职业的血脉。
医师节,是致敬,更是对初心的回望。在河南省儿童医院NICU,约50%的患儿需要暖箱的庇护。那24小时亮着的暖箱灯光,温暖着最脆弱的新生。显示屏上的数字36.9摄氏度,是月月此刻稳定的生命体征;33.2摄氏度,是她成长路上暖箱调整的轨迹,正向着体重2千克、能自主呼吸吃奶的“毕业”目标靠近。这每一度的精准调控,每一次的细致入微,都在方寸之间的暖箱里,无声诠释着医者仁心的炽热与重量。(本报记者 郭娅妮 通讯员 孙国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