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河南省人民医院老年医学科的病房里,温度常年恒定在26摄氏度左右。这一细节并非偶然,而是基于老年人脏器功能衰退的特点精心设计的“温度密码”。
在这里,医护团队用科学的管理与人文的关怀,为老年患者筑起一道温暖的屏障,从精准诊疗到心灵呵护,从多学科协作到全程健康管理,诠释着“六心—六化—六精准”的科室文化内核。
90岁的王涛老人从养老院转入时,因听力衰退沟通困难。护士们总是俯身贴耳、放慢语速,一遍遍重复医嘱;冬天听诊前,医生会先用手捂热听诊器;外出检查时,护士会提前备好毛毯,优先选择室内通道避免温差刺激。
患者家属感慨:“到这儿,处处都感觉很温暖,连空气都是暖的。”
一位96岁的抗战老兵因房颤反复入院,护士手把手教家属鼻饲管护理。科室还为他举办生日会,贴窗花、送祝福。老人虽有时意识不清楚,却总能认出科主任段红艳,每次见面都会主动握手,还会像个孩子一样咿咿呀呀打着招呼。
家属动情地对记者说:“他们连排便难题都帮着解决,这里就是我们第二个家。”
57岁的肿瘤晚期患者李女士,曾因家庭陪伴缺失萌生自杀念头。医护团队通过每日共情、对症缓解肠梗阻疼痛,并联合心理科开展正念疗法,最终让她重拾生活信心。
段红艳说,从建科以来,坚持100%心理评估,让“沉默的诉求”不被忽视。
79岁的李女士身患多种慢性病,治疗矛盾重重。老年医学科牵头组建包括营养科、心理科、康复科、药学部等多学科团队,通过老年综合评估(CGA)精准量化问题。依据衰弱指数调整放疗剂量,根据处方评估简化用药,动态平衡抗凝与出血风险,个性化控制慢性病,全程化进行健康管理。最终,患者肿瘤病灶明显缩小,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分提高20分,药物不良反应减少40%,住院时间缩短30%。
如段红艳所说:“把每位患者的病情‘装在心里’,才是精准的起点。”
“衰弱是老年病万病之源。”段红艳说,河南省人民医院老年医学科作为河南省老年医学质控中心,科室将营养作为质控核心之一,营养师固定参与多学科会诊团队。一位血红蛋白仅44克/升、白蛋白仅19克/升的严重营养不良患者,通过精准计算营养需求,补充铁剂、叶酸、优质蛋白质等营养干预,3个月后康复显著。如今,科室通过信息化手段已经实现100%营养筛查,经验被纳入省级规范。
在这里,精准与温情从未割裂。技术操作规范精准,服务患者同样热心;多科协作诊疗精准,检查陪伴亦能贴心。
8月初的下午,郑州市室外的温度仍有35摄氏度左右,病区里仍是26摄氏度,患者宛若身处春季。病房楼一角的活动区,电视屏幕播放着八段锦视频,几位老人在护理人员的带领下操练着。
这时,走廊上传来一阵笑声。循声望去,只见护士长谢赫男正蹲在病房门口,手里捏着两根散开的鞋带,耐心地给老人系着鞋带。“以后不管啥事儿,喊我们一声就行。”“好,好,比我孙女照顾得都周到。” 老人坐在轮椅上,看着护士长灵巧的手指在鞋面上翻飞,脸上的皱纹都笑成了一朵花。
在这26摄氏度的恒温世界里,这些画面交织成最动人的乐章。正如病房走廊文化墙上的“岁月伴语”写的那样:“如一册日历,交替在日月里,流淌在喜怒哀乐的长河中。”这群医者用恒温的关爱与恒久的专业,陪伴着一波又一波老年患者,让他们的晚年生命在岁月沟壑中,依然能绽放尊严与温暖。(本报记者 朱晓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