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孔肯雅热:从症状识别到防控指南
2025-8-1 来源:医药卫生网 - 医药卫生报 浏览:次 【查看证书】近期,我国南方个别城市发生基孔肯雅热输入疫情并引发本地传播,让这种原本陌生的传染病进入大众视野。1952年,基孔肯雅热在非洲被首次发现,此后逐渐在全球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扩散。目前基孔肯雅热已在全球100多个国家有过报告,随着国际交流日益频繁和气候变化,我们有必要深入了解它,做好防控措施。
基孔肯雅热是什么
基孔肯雅热是由基孔肯雅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伊蚊叮咬传播,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是“罪魁祸首”,这种蚊子就是我们俗称的“花斑蚊”,在我国南方地区广泛分布。“基孔肯雅”一词源于非洲土语,意思是“弯曲”,生动地描绘了患者因关节剧痛而弯腰屈背的痛苦姿态。
感染后有哪些症状
基孔肯雅热的潜伏期一般为1 - 12天,多数在3 - 7天。发病后,患者症状较为典型,主要有以下表现:
- 发热:突然起病,体温迅速升高,可达39℃以上,部分患者会有寒战,发热通常持续1 - 7天,有些患者会出现双峰热,即发热数天后体温短暂正常,然后又再次升高。
- 关节疼痛:这是最突出的症状,也是基孔肯雅热区别于其他蚊媒传染病的关键特征。疼痛主要累及手腕、脚踝、手指、脚趾等小关节,也可波及膝、肩等大关节,疼痛呈对称性、游走性,往往十分剧烈,严重影响患者活动,部分患者关节疼痛可持续数月,甚至数年。
- 皮疹:多数患者在发病后2 - 5天出现皮疹,一般先出现在躯干,随后蔓延至四肢伸侧、手掌和足底,表现为斑疹、丘疹或紫癜,疹间皮肤正常,部分患者会有瘙痒感,皮疹通常数天后消退,伴有轻微脱屑。
- 其他症状:还可能伴有头痛、肌肉痛、乏力、恶心、呕吐、畏光、结膜充血等全身症状。
虽然多数患者症状较轻,病程在5 - 7天,但新生儿、65岁以上老年人,以及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等基础疾病的慢病患者需格外注意。新生儿若母亲分娩时处于病毒血症期,病毒可通过产道传播,感染后可能出现心肌炎、脑炎等严重并发症,病死率较高;老年人免疫功能衰退,感染后易合并细菌感染;慢病患者感染后,高血压患者可能出现血压波动,糖尿病患者会加重关节病变风险。
与其他疾病如何区分
基孔肯雅热的症状与登革热、传染性红斑等疾病有相似之处,需要进行区分。
- 与登革热相比:二者传播媒介相同,流行区域也基本重合,临床表现都有发热、皮疹等。但基孔肯雅热发热期相对较短,关节痛更为明显且持续时间长,出血倾向较轻;登革热全身肌肉和骨关节痛较为突出,少数重症患者会因血小板降低导致脏器出血,严重时可危及生命 。
- 与传染性红斑相比:传染性红斑由细小病毒B19感染引起,先出现颧部红斑,伴口周苍白,2 - 5天后躯干和四肢出现斑丘疹;关节受损多发生在近端指趾关节、掌关节,可侵犯腕、膝和踝关节,通过检测细小病毒B19特异性抗体和核酸可鉴别。
如果出现发热、关节疼痛、皮疹等症状,尤其是有疫区旅居史或蚊虫叮咬史,应及时就医,告知医生相关情况,以便准确诊断,及时治疗。
目前有哪些治疗手段
目前,基孔肯雅热尚无特效抗病毒药物,治疗主要以对症支持治疗为主 :
- 体温管理:体温超过39℃时,积极降温,优先选择对乙酰氨基酚。若持续发热或疼痛,每4 - 6小时可重复使用1次,一天用药不超过4次。特别注意,在不能排除登革热时,禁用阿司匹林,因其可能诱发出血。
- 液体补充:积极预防脱水,可口服补液盐,少量多次饮用;必要时,通过静脉补液。
- 关节护理:急性期关节疼痛剧烈时,减少活动,适当休息;缓解后,可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康复锻炼,防止关节僵硬和肌肉萎缩,也可采用热敷、理疗等方法缓解疼痛。
- 隔离防护:发病后5天内需做好防蚊措施,如使用蚊帐,避免蚊子再次叮咬后传播给他人。
多数患者预后良好,1周内症状可好转,但部分患者可能出现并发症或遗留关节功能受损,因此治疗过程中需密切关注病情变化。
如何有效预防
由于基孔肯雅热主要通过伊蚊叮咬传播,防蚊灭蚊是预防的关键,需要从环境防蚊、个人防护和旅行防护等多方面入手。
- 环境防蚊
- 清积水:伊蚊依赖积水繁殖,要定期清理各类积水容器。翻盆倒罐,清空闲置的盆、罐、桶、轮胎等积水;填平树洞、竹洞、洼地;及时清理空调托盘、饮水机托盘积水;水养植物(如富贵竹)每周彻底换水1次,并清洗容器内壁和根部;宠物饮水碗、花盆底盘积水也要及时清空。储水容器要严密加盖,或投放安全的灭蚊幼缓释剂;妥善处理垃圾,避免废弃瓶罐形成积水。
- 勤打理:定期打扫室内外卫生,清除杂物和杂草,减少蚊子藏身之处。
- 严管控:对于公共场所、社区等区域,加强蚊虫监测和消杀工作,可组织专业人员定期喷洒杀虫剂。
- 个人防护
- 居家防护:安装纱门、纱窗,睡前使用蚊帐;适时用蚊香、灭蚊拍、防蚊灯杀灭成蚊,定期清理卫生死角。
- 户外防护:清晨和傍晚(伊蚊活跃高峰)尽量少外出,如需外出,穿浅色长袖衣裤,裸露皮肤喷涂驱蚊剂;避免在树荫、草丛、凉亭、积水区等蚊虫密集处久留。
- 旅行防护:前往流行地区前,了解当地疫情;旅行中做好防蚊措施;返回后12天内做好健康监测,出现症状立即就医并告知旅居史。
基孔肯雅热虽然来势汹汹,但只要我们了解它的症状,掌握科学的防控方法,就能够有效预防和应对。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积极参与防蚊灭蚊行动,保护自己和家人免受疾病侵害。
(海南省澄迈县妇幼保健院内科副主任医师 朱秋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