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冒后耳朵痛?警惕分泌性中耳炎的3个阶段与科学用药
2025-7-21 来源:医药卫生网 - 医药卫生报 浏览:次 【查看证书】感冒后耳朵闷胀、听力下降,甚至疼痛?这很可能不是“上火”,而是感冒引发的分泌性中耳炎在作祟!这种常见疾病常因感冒后处理不当而起,若不及时干预,可能损伤听力。下面带你了解它的发展过程与科学应对策略。
第一阶段:渗出期(急性期)
感冒病毒或细菌侵袭鼻咽部,引发黏膜肿胀,咽鼓管(连接鼻咽与中耳的通道)堵塞,中耳腔空气被吸收后形成负压。此时,中耳黏膜毛细血管扩张、渗出,产生稀薄、水样或淡黄色的积液。
典型症状:
· 耳闷胀感、堵塞感(像塞了棉花或浸在水中)
· 听力轻度下降(听自己说话有回音)
· 低调耳鸣(嗡嗡声、流水声)
· 可能伴有轻微耳痛(尤其在感冒高峰时)
科学应对:
· 治疗核心:缓解鼻咽部炎症,恢复咽鼓管功能。
· 鼻腔护理:
o 生理盐水冲洗:温和清除鼻腔分泌物,减轻黏膜水肿。
o 鼻用糖皮质激素喷雾:如丙酸氟替卡松、布地奈德(需遵医嘱)。强效抗炎消肿,改善咽鼓管通气。
· 黏液促排剂:如桉柠蒎肠溶软胶囊、欧龙马滴剂。帮助稀化鼻咽部及中耳积液,促进排出。
· 抗组胺药(必要时):如氯雷他定、西替利嗪。感冒伴明显过敏或流清涕时使用,减轻黏膜水肿。
· 禁用:用力擤鼻涕(易将病菌挤入中耳)、自行使用滴耳液(鼓膜完整时无效)。
第二阶段:黏稠期(亚急性期/慢性期初期)
若渗出期未及时控制,积液滞留中耳,水分被吸收,液体变得黏稠、浑浊,呈胶冻状(俗称“胶耳”)。此时咽鼓管功能持续不良。
典型症状:
· 耳闷塞感、听力下降明显加重。
· 低调耳鸣持续存在。
· 耳痛通常消失或极轻微。
· 可能感觉耳朵里有液体晃动感(转头时)。
· 儿童可能出现注意力不集中、对呼唤反应迟钝、看电视音量调大。
科学应对:
· 延续基础治疗:继续使用鼻用激素、黏液促排剂。
· 鼓膜穿刺/切开术:医生评估后,可能建议此项操作。在鼓膜上做微小切口,抽出黏稠积液,可迅速缓解症状并明确诊断。
· 鼓膜置管术(考虑中):若积液反复发作、粘稠难排或听力损失显著,医生可能建议放置微型通气管(通常保留数月),帮助中耳通气引流。
· 听力测试:评估听力损失程度,指导治疗决策。
第三阶段:后遗症期(慢性期/迁延期)
积液长期存在(通常超过3个月),中耳腔结构发生病理性改变。积液机化、钙化,形成粘连,甚至损害听骨链(传递声音的小骨头)。
典型症状:
· 持续性、进行性听力下降(传导性或混合性聋)。
· 耳闷塞感可能持续或成为背景感觉。
· 鼓膜内陷、增厚、钙化斑形成(医生检查可见)。
· 可能出现粘连性中耳炎、鼓室硬化等并发症。
科学应对:
· 积极手术干预:鼓膜置管术是此阶段最主要的治疗手段,目的是长期改善中耳通气。
· 听力重建手术(必要时):对于已造成听骨链固定或损坏的患者,可能需行鼓室成形术等手术修复听力。
· 助听器干预:若听力损失影响生活且手术效果有限,助听器是重要补偿手段。
· 长期随访:定期检查听力及鼓膜情况。
用药警示:抗生素使用有严格标准
· 不常规推荐:分泌性中耳炎多由咽鼓管功能障碍引起,初期多为病毒感染,抗生素无效。
· 特定情况考虑:当合并明确细菌感染(如感冒后高热不退、耳痛剧烈、鼓膜充血明显甚至穿孔流脓),或渗出期持续不愈且医生评估后,才可能短期使用。常见选择如阿莫西林(或含克拉维酸)、阿奇霉素(过敏者)。务必遵医嘱!
关键预防措施
1. 正确擤鼻:一次只擤一侧,轻柔用力,避免同时捏紧双鼻翼猛擤。
2. 积极治疗上感:及时控制感冒、鼻炎、鼻窦炎、腺样体肥大等病因。
3. 避免诱因:远离二手烟,预防过敏。
4. 儿童高发需警惕:儿童咽鼓管短平宽,更易发病。感冒后留意其揪耳、反应迟钝等信号。
何时必须看医生?
· 感冒后出现明显耳闷、听力下降、耳痛。
· 症状持续超过1周无改善。
· 儿童反复发作中耳炎或出现语言发育迟缓。
· 耳朵流脓、高热、剧烈疼痛、眩晕。
感冒后耳闷非小事,背后可能暗藏分泌性中耳炎的发展进程。理解三个阶段的特点,坚持科学用药(尤其重视鼻部局部治疗和黏液促排),在必要时积极手术干预,才能有效保护宝贵的听力,避免不可逆的损伤。
(滑县中医院 杨利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