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呼吸:不止用药,更重“治根”

2025-7-15 来源:医药卫生网 - 医药卫生报  浏览:次  【查看证书

生活中,不少人被呼吸问题反复困扰:感冒后咳嗽缠绵数月,哮喘患者稍遇刺激就喘不上气,慢阻肺病人每年秋冬必定住院……面对这些难缠的呼吸疾病,很多人习惯了用止咳药、平喘雾应急,却总在停药后复发。其实,中医治疗呼吸疾病的智慧,恰恰体现在“不止于缓解症状,更在于拔除病根”。

一、呼吸病的“根”,藏在脏腑关联里

中医看待呼吸疾病,从不用“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思路。《黄帝内经》中“肺者,气之本”的论述,揭示了呼吸功能的核心在肺,但“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肾主纳气”的理论,则点明了呼吸问题的“根”往往牵扯多个脏腑。

以常见的慢性咳嗽为例:有的人咳起来痰多色白,吃再多止咳药也没用,这可能不是肺的问题,而是脾虚了。脾胃负责运化水湿,脾虚则水湿停聚成痰,源源不断涌向肺部,导致咳嗽反复。还有的人稍活动就气短,爬两层楼就喘,这是“肾不纳气”——肾像肺的“靠山”,肾虚则肺气无根,呼吸自然浅促无力。

再看哮喘,很多患者遇冷、遇风就发作,这背后可能是“肺卫不固”。肺像人体的“城墙”,卫气就是“守城的士兵”,若卫气虚弱,风寒邪气轻易入侵,就会引发气管痉挛。而长期哮喘不愈,又会反过来“耗伤肾气”,形成“肺虚及肾”的恶性循环,这也是哮喘难以根治的关键。

可见,呼吸疾病的“根”,可能是脾虚生痰、肾虚不纳、肺卫不固等脏腑功能失调。中医的“治根”,就是找到这些失调的源头,通过调理让脏腑功能恢复平衡。

二、治根的关键:辨证寻根,一人一方

中医治呼吸病的“治根”,第一步是“辨证寻根”。同样是咳嗽,有人是肺热,有人是肺寒,有人是气虚,根源不同,治法天差地别。

肺热型咳喘的人,往往咳黄痰、嗓子痛、怕热,这是肺里有“火”,若只用止咳药压制,火邪排不出去,反而会灼伤肺津,导致病情加重。此时中医会用麻杏石甘汤这类“清肺方”,通过清热泻火、宣通肺气,让“火”从体内排出,从根源上减少咳嗽的诱因。

肺寒型咳喘则完全不同,患者痰多清稀、遇冷加重,甚至伴有怕冷、流清涕。这是寒邪困在肺里,好比肺被“冰水浸泡”,此时若用寒凉药物,只会让寒邪更重。中医会用小青龙汤温肺散寒,搭配生姜、细辛等温热药材,像“给肺供暖”一样驱散寒邪,让肺的宣发功能恢复正常。

更复杂的是肺肾两虚型慢阻肺,患者除了咳嗽气喘,还会有乏力、腰膝酸软、夜尿多等症状。这是长期咳喘耗损肺气,又累及肾气的结果,此时若只治肺,就像“只给树叶浇水,不管树根”。中医会用补肺汤合肾气丸,一边补肺气、增强呼吸动力,一边补肾气、筑牢“纳气”的根基,从两头加固,减少病情反复。

这种“辨证寻根”的思路,让中医在治疗慢性呼吸病时,总能找到个性化的“根结”。就像同样是哮喘,儿童多因“肺脾气虚”,调理重点在健脾补肺;老年人多因“肺肾两虚”,需侧重温肾纳气,真正实现“一人一方,各治其根”。

三、治根的手段:不止于药,更重调护

中医“治根”的智慧,远不止开药方。针灸、艾灸、食疗、运动等“非药物疗法”,往往在拔除病根中扮演关键角色。

针灸通过刺激穴位直达病所。比如哮喘发作时,针刺“膻中穴”(两乳头连线中点)能快速宽胸理气、缓解痉挛;而平时艾灸“肺俞穴”(背部第3胸椎旁开1.5寸)和“足三里穴”,则能补肺气、健脾胃,从根本上增强抗邪能力。临床数据显示,长期坚持艾灸的慢阻肺患者,急性发作频率可降低40%以上。

食疗调理更是“治根”的日常手段。肺燥干咳的人,用川贝炖梨润肺生津,相当于给肺“补水润燥”;脾虚痰多的人,喝茯苓陈皮粥健脾化痰,从源头减少痰液生成;肾不纳气的人,嚼服核桃、黑芝麻,通过补肾气巩固呼吸的“根基”。这些食物看似简单,却暗合“药食同源”的道理,在日常饮食中悄悄修复脏腑功能。

呼吸导引术是中医“治根”的另一法宝。八段锦中的“两手托天理三焦”“调理脾胃须单举”动作,能拉伸胸腔、增强肺通气量;道家的“腹式呼吸法”通过鼻吸口呼、气沉丹田,长期练习可改善肺功能,甚至逆转轻度慢阻肺患者的气道阻塞。这些方法不像药物那样立竿见影,却能通过持续锻炼,让肺的“自主功能”越来越强,从根本上减少对药物的依赖。

四、治根的核心:急则治标,缓则图本

中医“治根”并非否定急症处理,而是强调“急则治标,缓则图本”的节奏。

当呼吸疾病急性发作时,比如哮喘持续状态、慢阻肺急性加重,中医也会用“治标”之法快速缓解症状:用苏子降气汤临时平喘,或用针灸“定喘穴”止喘,为后续治疗争取时间。但这只是权宜之计,真正的“治根”始于病情稳定后。

以慢性支气管炎为例,患者往往在冬季急性发作,表现为咳嗽、咯痰、气喘,此时治疗以“化痰止咳、宣肺平喘”为主;而到了春夏缓解期,中医就会抓紧“治根”:针对“肺气虚”的人用玉屏风散补肺气,“脾气虚”的人用六君子汤健脾,“肾气虚”的人用金匮肾气丸补肾。这种“冬病夏治”的思路,正是利用季节优势,在疾病未发作时修复脏腑功能,减少秋冬复发的“土壤”。

临床中,很多患者通过这种“标本结合”的调理,实现了从“每年住院3-4次”到“全年不发作”的转变。一位65岁的慢阻肺患者,坚持服用补肺益肾的中药,配合腹式呼吸锻炼,不仅停掉了长期依赖的平喘药,还能每天散步1小时,这正是“治根”带来的生活质量提升。

五、避开“治根”误区,才能真正获益

很多人对中医“治根”存在误解,反而影响效果。比如有人认为“中药见效慢,不如西药快”,其实中医“治根”本就需要时间——调理脾虚可能需要1-2个月,补肾气甚至需要半年以上,急于求成只会半途而废。

也有人觉得“只要吃药就能治根,不用管生活习惯”,这更是本末倒置。中医强调“三分治,七分养”,吸烟的人不戒烟,再好的补肺药也抵不过烟草对肺的持续伤害;贪凉饮冷的人不忌口,健脾药也挡不住痰湿反复生成。想要“治根”,必须配合戒烟限酒、避寒保暖、规律作息等习惯,才能让脏腑功能在良性环境中慢慢恢复。

还有人把“治根”等同于“永不复发”,这并不现实。呼吸疾病的“根”是长期积累的脏腑失调,即使通过调理恢复平衡,若后期不注意养护,仍可能因过度劳累、反复感染等诱因再次失衡。中医“治根”的真正意义,是让身体具备更强的“抗邪能力”,让疾病即使复发,也能症状更轻、恢复更快。

中医治疗呼吸疾病的智慧,从来不是与现代医学对立,而是用“治根”的思路弥补“对症治疗”的不足。它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园丁,不仅会修剪枯黄的枝叶(缓解症状),更会深耕土壤、浇灌根基(调理脏腑)。对于被呼吸疾病困扰的人来说,不妨试着跳出“头痛医头”的局限,用中医的整体思维找到自己的“病根”——或许你会发现,摆脱反复咳喘的钥匙,从来不止于药盒里的药片,更藏在脏腑调和的平衡里。

(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张攀)

责任编辑:星星  一校:曲星  二校:张驰  三校:贾佳丽  一审:杨小玉  二审:赵曦  终审:梁如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