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革热防控关键期:科学应对夏季“蚊媒杀手”
2025-7-11 来源:医药卫生网 - 医药卫生报 浏览:次 【查看证书】近期,随着气温攀升、降雨增多,我国多地进入登革热高发季节。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监测数据显示,2025年全国累计报告登革热病例较2024年同期上升24.6%,自第16周以来病例数持续攀升,输入性风险和本地传播风险同步加大。登革热防控形势严峻,科学认知与及时行动成为阻断疫情的关键武器。
疾病本质,认识登革热的传播特性: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伊蚊叮咬传播(主要是白纹伊蚊和埃及伊蚊),不会在人与人之间直接传播。传播链遵循“病人→伊蚊→健康人”的模式:当蚊子叮咬感染者后,病毒在蚊体内经8-10天增殖,再通过叮咬传播给他人。在我国,登革热疫情呈现“输入引发本地传播”的特征。随着国际往来恢复和暑期人员流动增加,病毒通过感染者输入的风险升高。一旦输入病例进入伊蚊活跃区域,就可能引发本地传播。伊蚊繁殖依赖积水环境。其孳生场所包括室内外小型积水容器:花瓶、水盆、废弃轮胎、雨水槽,甚至树洞和竹筒都能成为“育蚊温床”。蚊子活动高峰通常在上午6-9点及傍晚16-19点,此时叮咬风险最高。
风险升级,夏季高发与台风后的双重威胁:当前我国大部分地区已进入登革热高发期。6月至10月是疫情上升阶段,8月左右达到高峰,这与高温多雨的气候条件直接相关。台风和暴雨天气更将风险推向新高。受近期台风“丹娜丝”影响,福州等地出现持续降雨,积水坑洼大量增加,为蚊虫繁殖提供了“天然温床”。许多人误认为“雨水能冲走蚊幼虫”,实则蚊幼虫会沉入水底,暴雨后反而加速羽化,导致蚊虫密度激增。值得警惕的是,2025年的监测数据表明:截至6月1日全国报告病例数较去年同期上升24.6%,且第21-22周病例数仍呈明显上升趋势。
识别症状,从“热痛红疹”到重症预警:登革热的潜伏期通常为1-14天(多为5-9天)。典型症状可概括为四大特征:“热”—突发高热(39-40℃),持续不退;“痛”—剧烈头痛、后眼窝痛、肌肉关节剧痛;“红”—面部、颈部及胸部潮红;“疹”—四肢或躯干出现充血性皮疹。部分患者还伴有恶心、呕吐、淋巴结肿大等症状。多数患者经及时治疗可在1-2周康复,但二次感染者、老年人、孕妇或慢性病患者可能出现重症。重症登革热常在退热后出现,需立即识别以下危险信号:严重腹痛或持续呕吐;牙龈出血、鼻衄、呕吐物带血;呼吸困难、皮肤湿冷苍白;烦躁不安、极度疲乏。特别提醒:感染后避免使用布洛芬、阿司匹林等非甾体抗炎药,可能加重出血风险,应遵医嘱治疗。
科学防控,切断传播链的三大核心策略:清除孳生地:“无水则无蚊”;翻盆倒罐:清除废弃容器、废旧轮胎等积水载体,闲置容器倒置存放;管理用水:储水容器加盖并每3-5天彻底换水;水生植物定期冲洗根部换水;环境整治:疏通沟渠、填平坑洼、清理垃圾站及排水管道。防蚊叮咬:物理+化学双重屏障;居家防护:安装纱门纱窗,使用蚊帐、电蚊拍,蚊虫高峰时段启用蚊香或电蚊液;外出防护:穿浅色长袖衣裤,裸露皮肤涂抹驱蚊剂(含避蚊胺、驱蚊酯等有效成分);避开高峰:减少在早晨、黄昏时段于树丛、草丛处逗留。社区协同:从监测到应急响应;配合疾控部门开展蚊密度监测,在专业人员指导下对成蚊密集区喷洒杀虫剂,出现本地病例时,启动应急消杀,重点处理粪便、垃圾站等“蚊蝇重灾区”。
及时就医,关键时期的生命防线:出现疑似症状时,早发现、早诊断、早防蚊是阻断传播的核心原则。立即就医,前往发热门诊,主动告知近期旅居史(尤其是疫区或境外)及蚊虫叮咬史;避免传播,在就医前后严格防蚊,防止病毒通过新蚊叮咬传播他人;配合检测,登革热确诊需病原学检测,及时明确诊断可优化治疗方案。特别提示:从东南亚、南美等流行区归国人员,入境后需自我观察14天,出现发热立即就诊。
登革热可防可控,但需全民行动。每一处积水的清理、每一扇纱窗的安装、每一次就医时的主动告知,都是切断传播链的关键环节。“无积水则无蚊虫,无蚊虫则无登革热”——这不仅是防疫口号,更是经过科学验证的防控核心。
(濮阳市华龙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孙李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