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证】玩水能感染“食脑虫”吗

2025-7-10 来源:医药卫生网 - 医药卫生报  浏览:次  

近日,一名家长在社交平台的求助引起广泛关注。家长称其5岁女儿在游泳、泡温泉后,出现头痛、低热、呕吐。患儿住院后不久即昏迷不醒,后被转入重症监护室治疗,6月27日被检测出感染福氏耐格里阿米巴病原虫——俗称“食脑虫”,情况非常危急。

无独有偶,7月1日,又有一位患儿家长在社交平台发布紧急求助。信息显示,患儿在6月16日打水仗后出现发热,6月30日被检查出感染狒狒阿米巴原虫。

与此同时,小患儿的经历也引起了公众的关心和好奇,啥是“食脑虫”?怎么会进入大脑呢?还能带孩子们快乐玩水吗?喝了不干净的水有风险吗?对此,河南省人民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发热性疾病亚专科主任、主任医师曾艳丽一一进行了回应。

啥是“食脑虫”

“食脑虫”其实并不是一条虫,而是一类在显微镜下才能看清的单细胞小生物,学名叫自由生活阿米巴。

近期发帖求助的两位患儿虽然都因它致病,但却并非完全一样的“食脑虫”:感染福氏耐格里阿米巴原虫,引发的是原发性阿米巴脑膜脑炎,这是一种死亡率极高的急性脑膜脑炎,病死率为99%。而巴拉姆希阿米巴原虫(即狒狒阿米巴原虫),感染后则会引发肉芽肿性阿米巴脑炎,病程更长。

曾艳丽说,“食脑虫”有入侵高速、疯狂破坏、善于伪装、铜墙铁壁这几个特点。它会顺着鼻子里的神经直达大脑,留给免疫系统的时间极短;在温暖的脑组织里疯狂繁殖,边吞噬边破坏(导致脑组织出血、发炎、坏死);初期只是“头疼+发热”,易被误诊为普通脑炎,等确诊真实身份后已耽误治疗;药物的有效分子较大,难以穿过血脑屏障。

“食脑虫”如何进入人体

“食脑虫”在全世界广泛存在,在土壤和温暖淡水中都有发现。其最喜欢30摄氏度~45摄氏度、静滞不循环、富含淤泥和有机物多的淡水,赖以生存的环境如野湖、野塘,消毒不严、维护不善的游泳池或水上乐园,以及天然温泉、地热温水池等。

“食脑虫”的感染多发生在夏季。因为高温天气,“食脑虫”从包囊变成滋养体,即进化成活跃的“攻击形态”。

如福氏耐格里阿米巴原虫一般经水进入鼻腔,吸附在鼻黏膜上,然后沿嗅神经迁移至筛板,再由颅底进入大脑。

但“食脑虫”要进入大脑并不容易,需要鼻腔被水猛冲(如游泳、潜水、跳水),把头部或鼻子浸入被污染的温暖淡水中,感染机会才有可能增加。

而巴拉姆希阿米巴原虫更喜欢通过皮肤小伤口或吸入尘土慢慢进入体内。感染多与骑沙漠摩托车、玩越野摩托车、游泳、农业、园艺等活动有关。

还能带孩子去玩水吗

还能带孩子去玩水吗?针对家长们的疑问,曾艳丽说,掌握以下几个秘诀,就可以科学防治“食脑虫”。

选字当先:只去水质清澈、消毒严格、循环良好的正规游泳池或水上乐园。

堵住入口:避免接触不熟悉的水体。在天然水域、温泉或不确定水质的地方,佩戴鼻夹或者使头部高出水面,防止水进入鼻腔。

警惕救命:玩水后,若出现头痛、高热不退、颈部僵硬、畏光呕吐,尽快到医院就诊,并把接触史告诉医生。

曾艳丽提醒道,喝到污水不会感染“食脑虫”,胃酸可以将其杀灭;“食脑虫”会通过鼻腔深部黏膜区进入脑部,挖鼻子一般不可能碰触到这么深的位置,所以感染概率微乎其微;同时,她建议人们在清洗鼻腔时,使用温开水、蒸馏水、矿泉水或配比好的专用冲鼻液。

感染阿米巴原虫非常罕见,国内仅有零星报道。因此,曾艳丽呼吁人们,不必因为罕见事件而盲目恐慌,了解传播途径,做好安全措施,就能把风险降到最低。(本报记者 朱晓娟 通讯员 李伟博)

审核:星星 责任编辑:杨小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