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伤骨科急诊处理:第一时间如何救治骨折
2025-6-12 来源:医药卫生网 - 医药卫生报 浏览:次 【查看证书】骨折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创伤之一,无论是运动损伤、交通事故还是意外跌倒,都可能导致骨骼断裂。在骨折发生后的第一时间,正确的急诊处理至关重要,不仅能减轻伤者的痛苦,还能避免二次损伤,为后续治疗创造有利条件。本文将介绍骨折的初步判断方法及急救措施,帮助大家在紧急情况下采取正确的行动。
一、如何判断是否发生骨折?
在急救之前,首先要判断伤者是否真的发生了骨折。常见的骨折症状包括:
剧烈疼痛:骨折部位疼痛明显,触碰或移动时加剧。
肿胀和淤血:受伤部位迅速肿胀,并可能出现皮下淤青。
畸形或异常活动:肢体可能出现弯曲、缩短或旋转等异常形态,甚至出现不正常的活动(如非关节处可动)。
功能障碍:伤者无法正常活动受伤部位,如无法站立(下肢骨折)或无法抓握(上肢骨折)。
骨擦音或骨擦感:移动伤肢时可能听到或感觉到断端摩擦的声音(但不要刻意尝试检查,以免加重损伤)。
如果出现以上症状,应高度怀疑骨折,并立即采取急救措施。
二、骨折急救的“黄金原则”
在专业医疗救援到来之前,现场急救应遵循以下原则:
1. 确保安全,避免二次伤害
首先确保伤者和施救者的安全,如交通事故现场需移至安全区域。
除非必要,不要随意移动伤者,尤其是怀疑脊柱骨折时(如高处坠落、车祸撞击等),错误的搬动可能导致脊髓损伤甚至瘫痪。
2. 止血优先
如果是开放性骨折(骨头刺破皮肤),可能伴有出血,应先用干净的纱布或衣物按压止血,避免直接触碰骨头。
若出血严重,可在伤口近心端使用止血带(记录使用时间,每隔1小时放松1-2分钟,避免组织坏死)。
3. 固定伤肢
临时固定是骨折急救的核心措施,可减少疼痛并防止断端移位损伤血管、神经。
可用夹板(木板、硬纸板、折叠杂志等)固定骨折部位上下两个关节,并用绷带、布条或三角巾捆绑。
若无夹板,可将上肢骨折固定在躯干上,下肢骨折可与健侧肢体绑在一起。
注意:固定不宜过紧,以免影响血液循环(检查远端肢体是否发紫、发凉或麻木)。
4. 冷敷减轻肿胀
在受伤后48小时内,可用冰袋或冷毛巾敷在肿胀部位(每次15-20分钟,间隔1-2小时),以减少内出血和肿胀。
避免热敷,否则会加重肿胀和出血。
5. 避免复位
非专业人员切勿尝试徒手复位,错误的操作可能导致更严重的损伤。
6. 及时送医
即使初步处理得当,骨折仍需专业医疗干预。应尽快拨打急救电话或将伤者送往医院,尤其是以下情况:
开放性骨折(伤口暴露)。
怀疑脊柱、骨盆或大腿骨折(易引发休克或内脏损伤)。
伤者出现面色苍白、冷汗、脉搏微弱等休克症状。
三、特殊部位骨折的急救要点
1. 上肢骨折(手臂、手腕、锁骨)
用三角巾或绷带将前臂悬吊于胸前,避免晃动。
锁骨骨折时,可用“8”字绷带固定双肩。
2. 下肢骨折(大腿、小腿、踝关节)
用长夹板(如木板)固定整个下肢,或与健侧腿绑在一起搬运。
避免伤者站立或行走。
3. 脊柱骨折
严禁随意搬动,必须保持头、颈、躯干呈一条直线,使用硬质担架(如门板)平移伤者。
多人协作,一人固定头部,其他人同步移动身体。
4. 肋骨骨折
可用宽绷带或毛巾包裹胸部,减少呼吸时的疼痛,但不宜过紧,以免影响呼吸。
若出现呼吸困难、咯血,可能伤及肺部,需紧急送医。
四、康复小贴士
骨折的愈合通常需要数周至数月,康复期间应注意:
遵医嘱:按时复查,避免过早负重。
营养支持:多摄入富含钙(牛奶、豆制品)、蛋白质(鸡蛋、鱼肉)和维生素D的食物。
康复训练: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渐进式功能锻炼,防止肌肉萎缩和关节僵硬。
结语
骨折的急诊处理关键在于“冷静判断、正确固定、及时送医”。掌握这些急救知识,能在意外发生时为自己或他人争取宝贵的救治时间。当然,预防胜于治疗,日常生活中注意安全防护,才能最大限度减少骨折风险。
(信阳市第四人民医院创伤外科 许权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