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重症患者深静脉血栓(DVT):护理人员教你3个实用动作
2025-6-9 来源:医药卫生网 - 医药卫生报 浏览:次 【查看证书】深静脉血栓(DVT)是重症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尤其在长期卧床、手术创伤或活动受限的患者中高发。血栓一旦形成,可能引发肺栓塞等致命风险。科学预防DVT的核心在于促进下肢血液循环,减少血液淤滞。本文将由护理人员指导,介绍3个简单有效的预防动作,帮助患者及家属掌握关键防护技能。
一、深静脉血栓的危害与高危人群
DVT是指血液在深静脉内异常凝结,导致静脉回流障碍。重症患者因长期卧床、手术创伤、血液高凝状态等因素,成为DVT的高发人群。血栓一旦脱落,可能随血流进入肺动脉,引发肺栓塞,导致呼吸困难、胸痛甚至猝死。
高危人群包括:
1. 长期卧床者:如术后恢复患者、昏迷患者等。
2. 手术创伤患者:尤其是骨科、腹部大手术患者。
3. 血液高凝状态者:如肿瘤患者、孕妇、服用避孕药者。
4. 静脉损伤者:如静脉置管、静脉炎患者。
二、护理人员推荐的3个实用动作
动作1:踝泵运动——促进下肢血液回流
操作方法:
1. 患者平躺或坐位,双腿伸直放松。
2. 缓慢勾起脚尖,尽量使脚尖朝向自己,保持5-10秒。
3. 然后缓慢下压绷脚尖,尽量使脚尖向下,保持5-10秒。
4. 重复上述动作,每组10次,每天进行多组。
作用机制:
踝泵运动通过收缩小腿肌肉,模拟“泵”的作用,促进下肢静脉血液回流,减少血液淤滞。研究显示,规律进行踝泵运动可使下肢静脉血流速度提高30%以上,显著降低DVT风险。
动作2:直腿抬高运动——增强下肢肌肉力量
操作方法:
1. 患者平躺,双腿伸直。
2. 缓慢抬起一条腿,与床面成15-20度角,保持5-10秒。
3. 缓慢放下,换另一条腿重复。
4. 每组10次,每天进行3-4组。
作用机制:
直腿抬高运动通过主动收缩大腿前侧肌肉(股四头肌),促进下肢静脉血液回流。同时,该动作还能增强下肢肌肉力量,改善关节活动度,预防肌肉萎缩。
动作3:膝关节屈伸运动——改善关节活动度
操作方法:
1. 患者平躺,双腿伸直。
2. 缓慢屈曲一侧膝关节,使脚跟尽量靠近臀部,保持5-10秒。
3. 缓慢伸直膝关节,回到起始位置。
4. 两侧交替进行,每组10次,每天进行多组。
作用机制:
膝关节屈伸运动通过活动下肢关节,促进静脉血液回流,减少血液淤滞。同时,该动作还能改善关节活动度,预防关节僵硬。
三、动作执行中的注意事项
1. 循序渐进:初期动作幅度不宜过大,速度不宜过快,以患者能耐受为宜。随着身体适应,可逐渐增加动作幅度和频率。
2. 避免疼痛:动作过程中如出现疼痛,应立即停止,并咨询医护人员调整方案。
3. 定时进行:建议每小时进行一次踝泵运动,直腿抬高和膝关节屈伸运动可每天进行3-4组。
4. 结合其他措施:动作预防应与弹力袜、气压治疗等物理预防措施结合,效果更佳。
四、深静脉血栓的其他预防措施
1. 穿戴医用弹力袜
医用弹力袜通过施加外部压力,帮助下肢血液回流,减少血液淤滞。选择时应根据患者腿围和病情,在医护人员指导下进行。
2. 保持水分平衡
充足的水分摄入有助于维持血液的正常稀释度,降低血液黏稠度。建议每天饮水量不少于1500ml,避免过度饮酒。
3. 药物预防
对于高危患者,医护人员可能会建议使用抗凝药物,如低分子肝素、利伐沙班等。药物使用需严格遵医嘱,避免自行调整剂量。
4. 定期评估
定期进行下肢血管彩超检查,评估DVT风险。如出现下肢肿胀、疼痛、皮肤发红等症状,应立即就医。
五、家属与患者的配合要点
1. 学习正确动作:家属应与医护人员学习踝泵运动、直腿抬高、膝关节屈伸等动作的正确方法,确保患者执行到位。
2. 定时提醒:设置闹钟或使用提醒工具,确保患者每小时进行一次踝泵运动,避免长时间静止。
3. 观察病情变化:密切观察患者下肢有无肿胀、疼痛、皮肤温度变化等,如有异常及时报告医护人员。
4. 心理支持:鼓励患者坚持预防措施,增强康复信心,避免因疼痛或不适而中断动作。
六、误区与纠正
1. 误区1:按摩代替运动
纠正:DVT患者严禁按摩,可能导致血栓脱落引发肺栓塞。应通过踝泵运动等主动活动促进血液循环。
2. 误区2:忽视早期症状
纠正:DVT早期可能仅表现为下肢轻微肿胀或疼痛,易被忽视。家属应提高警惕,及时报告医护人员。
3. 误区3:过度依赖药物
纠正:药物预防需结合物理措施和功能锻炼,单纯依赖药物可能增加出血风险。
预防重症患者深静脉血栓需要医护人员、家属和患者的共同努力。通过掌握踝泵运动、直腿抬高、膝关节屈伸等3个实用动作,结合弹力袜、水分平衡、药物预防等综合措施,可显著降低DVT风险。记住,每一次主动运动都是对生命的守护,让我们从细节做起,为患者筑起一道坚实的健康防线。
(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内科 崔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