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阻肺反复急性发作?平常应如何预防
2025-5-16 来源:医药卫生网 - 医药卫生报 浏览:次 【查看证书】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简称慢阻肺)患者若反复出现急性发作,不仅会加速肺功能恶化,还会显著降低生活质量。以下是针对慢阻肺急性发作的预防措施,从生活管理、医学干预、环境控制等多维度展开说明:
一、规范药物治疗:基石性预防措施
慢阻肺患者需长期规律使用药物,以控制气道炎症、缓解症状、降低急性发作风险。具体包括:
支气管扩张剂:
长效制剂(如沙美特罗、福莫特罗、茚达特罗):需每日定时吸入,维持气道通畅,减少急性发作频率。
短效制剂(如沙丁胺醇):按需使用,缓解急性喘息症状,但不可替代长效药物。
吸入性糖皮质激素(ICS):
适用于中重度慢阻肺(FEV₁占预计值<60%)或反复急性发作者,常与长效支气管扩张剂联合使用(如布地奈德福莫特罗、氟替卡松沙美特罗)。
注意:长期单独使用 ICS 可能增加肺炎风险,需在医生指导下评估用药必要性。
其他药物:
磷酸二酯酶抑制剂(如罗氟司特):适用于重度慢阻肺伴慢性支气管炎、反复急性发作者,可降低炎症反应。
黏液溶解剂(如乙酰半胱氨酸):稀释痰液,改善排痰困难,减少感染诱因。
关键提醒:
切勿自行停药或调整剂量,用药后需定期复查肺功能,评估疗效。
掌握正确的吸入技术(如使用干粉吸入剂时需深吸气),避免因操作不当导致药物效果打折。
二、预防感染:减少急性发作的核心环节
感染(病毒或细菌)是慢阻肺急性发作的最常见诱因(约占 60%~80%),需重点防范:
(一)疫苗接种
流感疫苗:
每年秋季接种,可降低流感相关急性发作风险,建议所有慢阻肺患者常规接种。
肺炎疫苗:
13 价肺炎球菌多糖结合疫苗(PCV13):适用于 65 岁以上或合并严重基础疾病的患者,优先接种。
23 价肺炎球菌多糖疫苗(PPV23):可在 PCV13 接种 1 年后补充接种,覆盖更多血清型。
新冠疫苗:
慢阻肺属于新冠重症高危人群,需按计划完成基础免疫及加强针接种,降低感染后重症风险。
(二)日常感染防控
手卫生:外出后及时用肥皂洗手,避免用手触摸口鼻眼,减少病原体传播。
避免聚集:流感高发季节尽量避免去人群密集场所,必要时佩戴口罩(推荐医用外科口罩或 N95 口罩)。
营养支持:
保证蛋白质(如鸡蛋、鱼类、乳制品)和维生素(尤其是维生素 C、D)摄入,增强免疫力。
体重过低者需通过少食多餐、补充营养剂(如肠内营养粉)增加体重,改善免疫状态。
三、生活方式调整:改善肺功能与全身状态
(一)呼吸康复训练
腹式呼吸:
取坐位或卧位,一手放胸前,一手放腹部,用鼻深吸气时腹部隆起,用口缓慢呼气时腹部回缩,每日练习 2~3 次,每次 10 分钟。
缩唇呼吸:
用鼻吸气后,撅起嘴唇缓慢呼气(如吹口哨状),吸气与呼气时间比为 1:2 或 1:3,可延缓呼气时气道塌陷,改善通气。
运动锻炼:
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太极拳等,每周 3~5 次,每次 20~30 分钟,以微微出汗、呼吸稍促但能完整说话为度。
力量训练:通过举哑铃、弹力带等锻炼上肢和下肢肌肉,增强运动耐力(建议在专业康复师指导下制定计划)。
(二)戒烟与避免空气污染
戒烟:
吸烟是慢阻肺的主要病因,戒烟可显著减缓肺功能下降速度。可借助尼古丁替代疗法(如贴片、口香糖)、药物(如伐尼克兰)及心理咨询辅助戒烟。
避免有害气体 / 颗粒:
远离厨房油烟、粉尘、化学烟雾等,厨房需安装强力抽油烟机,雾霾天尽量减少外出,必要时使用空气净化器(选择带有 HEPA 滤网的机型)。
(三)氧疗与家庭通气支持
长期家庭氧疗(LTOT):
适用于动脉血氧分压(PaO₂)≤55 mmHg 或血氧饱和度(SpO₂)≤88% 的患者,建议每日吸氧≥15 小时,采用低流量(1~2 L/min)鼻导管吸氧。
无创通气:
合并慢性呼吸衰竭或睡眠呼吸暂停的患者,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无创呼吸机(如 CPAP 或 BiPAP),改善夜间缺氧,减少急性发作。
四、监测与应急处理:早期干预急性发作
(一)自我监测
症状记录:每日记录咳嗽、咯痰、喘息程度及痰量、颜色变化,若出现痰量增多、脓性痰、呼吸困难加重,可能是急性发作前兆,需及时就医。
监测指标:
使用峰流速仪定期测量最大呼气流量(PEF),若 PEF 较基线值下降≥30%,提示气道阻塞加重,需警惕发作。
家庭备用指脉氧仪,若 SpO₂<90% 且伴有呼吸困难,需立即吸氧并就医。
(二)制定应急计划
与主治医生共同制定《急性发作应急预案》,明确:
出现哪些症状需立即使用急救药物(如短效支气管扩张剂)或就医;
随身携带急救药物(如沙丁胺醇气雾剂)和医疗信息卡(包含姓名、诊断、过敏史、紧急联系人等)。
急性发作时的处理原则:
立即脱离污染环境,取坐位,保持冷静,缓慢深呼吸;
按需吸入短效支气管扩张剂,若 1 小时内症状未缓解或加重,及时拨打急救电话。
五、其他干预措施
心理支持:慢阻肺患者常合并焦虑或抑郁,可通过心理咨询、家庭支持或参加患者互助小组缓解心理压力,改善生活质量。
定期随访:每 3~6 个月至呼吸科门诊复查,评估肺功能、血气分析等指标,调整治疗方案。
季节管理:冬季气温骤降时注意保暖(尤其是颈部、胸部),可佩戴围巾避免冷空气直接刺激气道;夏季避免长时间待在空调房间,以防温差过大诱发咳嗽。
总结:预防慢阻肺急性发作的核心原则
慢阻肺的管理需遵循“长期规范治疗+主动预防感染+个体化康复+密切监测”的综合策略。通过以上措施,可显著降低急性发作频率,延缓疾病进展,最终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如有任何疑问,建议及时与主治医生沟通,制定个性化预防方案。
(郑州人民医院郑东院区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 李亚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