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性腮腺炎与超声检查的对白

2025-5-14 来源:医药卫生网 - 医药卫生报  浏览:次  【查看证书

流行性腮腺炎是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该病在每年春季尤其常见,好发于儿童和青少年群体。超声检查作为一种无创、便捷的影像学检查手段,可以准确评估腮腺的肿大程度和炎症范围,为医生制定治疗方案提供重要信息。因此,了解流行性腮腺炎与超声检查的关系,对于早期诊断和治疗意义重大。本文将深入探讨流行性腮腺炎的临床表现、超声表现及鉴别诊断,以提高公众对该病的认识与预防意识。

1.流行性腮腺炎的临床表现有哪些?

腮腺炎可分为急性化脓性腮腺炎、慢性硬化性腮腺炎与流行性腮腺炎。下面我们重点探讨流行性腮腺炎。流行性腮腺炎是一种由流行性腮腺炎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性疾病。该病毒可通过飞沫传播,感染口腔和鼻腔,并于上呼吸道、淋巴结内迅速繁殖。病毒进入血液后,会传播到唾液腺等其他腺体,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卵巢、睾丸、胰腺及脑膜等器官感染的情况。该疾病通常表现为单侧或双侧腮腺肿胀、疼痛,并伴随发热等全身症状,多发生于2至14岁儿童中,成人也有可能发生,但2岁以下儿童感染较少见。该病的症状通常持续1至2周,可自行缓解。然而,少数患者可能会出现并发症,如睾丸炎或脑膜炎。

2.流行性腮腺炎的超声表现为何?

早期表现:在流行性腮腺炎病发初期或表现不典型时,腮腺的形态和大小可能仍保持正常,未见明显异常变化。超声检查可能显示腺体内部的回声无显著改变,或仅观察到腮腺内或周围区域有轻微的反应性增生淋巴结,但这些表现并无特异性,难以作为早期诊断的依据。

典型超声表现:当急性腮腺炎进展至典型阶段时,超声检查将显现出更为明显的病理改变。受累的腺体可以是单侧或双侧,具体表现为腮腺弥漫性肿大,其前后径超过2 cm。肿大主要表现为深叶部位的变化,腺体轮廓模糊不清,腺体实质回声呈增粗、减低,并且分布不均匀。腺体内及周围可见散在的淋巴结,这些淋巴结形态正常,未见融合现象,且内部无钙化或液化现象。血流显示上,腺体内的血流信号可能呈现正常,也可能增多,具体表现取决于炎症的严重程度。

3.流行性腮腺炎的超声鉴别诊断

正常腮腺:腮腺被膜相对较薄,轮廓模糊,边界较不清晰,缺乏明显的结构性界限;腺体内回声均匀,出现细小光斑,分布规则,未见明显的病理变化;腮腺中央位置可观察到主导管,形态正常,未见扩张或其他异常表现;腮腺内可见正常大小与形态的淋巴结,未见肿大或结构异常。

腮腺炎:腮腺弥漫性增大,伴回声减低或增强,可见强光斑或强光点,且伴有声影。

腮腺肥大:腮腺呈弥漫性增大,内部回声较为均匀或略微增强。可见多个低回声区。血流显示中,腺体内可见零散的血流信号,血流变化不明显。

急性化脓性腮腺炎:腮腺肿大,实质内可见蜂窝状或局灶性的低无回声区,界限不清晰。血流显示,腺体内的血流信号略有增加,血管形态正常,无明显移位。

腮腺结核:腮腺下极部分可见多个清晰的椭圆形低回声区,多为淋巴结肿大。当病情加重时,腺体内可出现片状不均匀低回声区,界限模糊。血流显示,低回声区域血供较丰富,形成典型的“门型”分布,随着病情发展,血供逐渐减少。

腮腺多形性腺瘤(混合瘤):二维超声显示肿瘤通常为单侧发生,少见双侧发病,多数为单一结节,术后复发时可表现为多个结节。常见于腺体的浅叶,直径通常在2.0~4.0 cm。小型肿瘤常呈类圆形或圆形,大型肿瘤则可能呈分叶状或不规则形态,甚至突出腺体包膜。肿瘤内部回声多为不均匀或均匀低回声,可伴有囊性变,肿瘤边界清晰,极少见钙化的强回声点。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显示,肿瘤内可见稀疏的条状或点状血流信号,周围可见环状血流信号。频谱多普勒表现为中低速动脉性频谱,阻力指数为0.61~1.0。

总之,超声具有无创、操作简便等优点,在诊断流行性腮腺炎时,能实时观察腺体变化,并与其他腺体疾病准确区分。当患者出现腮腺肿胀、疼痛时,建议结合临床表现和超声检测,以实现早期发现与治疗,提高康复率。

(徐州市第七人民医院 韩帆)

责任编辑:星星  一校:曲星  二校:张驰  三校:贾佳丽  一审:杨小玉  二审:赵曦  终审:梁如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