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结石不疼就没事?这些误区要避开

2025-5-12 来源:医药卫生网 - 医药卫生报  浏览:次  【查看证书

肾结石是泌尿系统常见疾病,其形成与尿液中矿物质和盐类结晶沉积有关。许多患者误以为“不疼就没事”,甚至因此延误治疗,导致病情恶化。本文将揭示肾结石的常见误区,帮助大家科学认识这一疾病。

误区一:不疼就代表结石已排出  

肾结石是否疼痛取决于结石的大小、位置及是否移动。小结石可能随尿液排出而不引发症状,但中等大小的结石(如5-10毫米)在输尿管内移动时,可能因梗阻或黏膜刺激引发剧烈疼痛(肾绞痛)。而大结石(如超过1厘米)若长期固定于肾脏或输尿管,可能仅表现为腰部隐痛或无症状。但需警惕的是,无症状结石仍可能引发肾积水、肾功能损伤,甚至诱发感染性休克。因此,即使疼痛消失,仍需通过超声、CT等影像学检查确认结石状态。

误区二:疼痛消失=病情好转  

肾绞痛是结石移动时输尿管痉挛所致,疼痛缓解可能因结石卡顿于输尿管狭窄段或进入膀胱,暂时停止移动。然而,结石未排出前仍可能引发以下风险:  

1. 梗阻性肾病:结石堵塞输尿管导致肾盂高压,长期可致肾实质萎缩;  

2. 尿路感染:结石表面粗糙易滋生细菌,引发肾盂肾炎,严重时可致脓毒血症;  

3. 慢性肾功能损伤:双侧结石梗阻或孤立肾结石可致急性肾衰竭。  

数据显示,未及时治疗的肾结石患者中,约15%在5年内发展为慢性肾病。

误区三:无症状结石无需治疗  

无症状肾结石的潜在危害不容忽视。一项追踪研究发现,直径超过2厘米的无症状肾结石患者,10年内发生严重并发症(如肾积水、感染)的风险是普通人群的3倍。此外,结石长期刺激肾盂黏膜可能诱发鳞状细胞癌,尽管发生率较低(约0.5%-1%),但仍需警惕。因此,医生建议对以下情况的无症状结石进行干预:  

结石直径≥1厘米;  

合并肾积水或肾功能异常;  

结石位于肾下盏且难以自行排出;  

既往有结石手术史或复发史。

误区四:盲目用药或依赖偏方  

部分患者试图通过服用“排石药”或饮用“化石茶”溶解结石,但此类方法存在风险:  

1. 药物局限性:仅对尿酸结石(占肾结石的5%-10%)有效,对占比更高的草酸钙结石无效;  

2. 偏方危害:过量摄入维生素C(每日>2克)可能增加草酸钙结石风险;  

3. 手术指征延误:盲目保守治疗可能导致结石增大,增加手术难度。  

科学应对策略  

1. 定期复查:无症状结石患者每6-12个月进行一次超声检查,监测结石大小、位置及肾功能;  

2. 生活方式干预:每日饮水量≥2000毫升,减少高草酸(如菠菜、坚果)、高嘌呤(如动物内脏)食物摄入;  

3. 个体化治疗:根据结石成分、大小及患者情况选择治疗方案。例如,直径<6毫米的结石可通过药物排石+体位引流(如跳跃运动)促进排出;直径>2厘米的结石需考虑经皮肾镜碎石术(PCNL)。  

结语  

肾结石的“不疼”可能是假象,其潜在危害远超疼痛本身。患者应摒弃侥幸心理,通过科学检查明确病情,并在医生指导下制定治疗方案。预防方面,保持充足饮水、合理饮食及定期体检是关键。记住:早发现、早干预,才能守护肾脏健康。

(南阳市中心医院泌尿外科 段启新)

责任编辑:星星  一校:曲星  二校:张驰  三校:贾佳丽  一审:杨小玉  二审:赵曦  终审:梁如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