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脑栓塞:日常生活中的健康小贴士
2025-5-8 来源:医药卫生网 - 医药卫生报 浏览:次 【查看证书】脑栓塞是指血液中的各种栓子(如血栓、脂肪栓、空气栓等)随血流进入颅内动脉系统,使血管腔急性闭塞,引起相应供血区脑组织缺血性坏死及脑功能障碍。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以及生活方式的改变,脑栓塞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给患者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因此,了解脑栓塞的相关知识,并在日常生活中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一、脑栓塞的成因与危险因素
(一)成因
1. 心源性栓子:心脏疾病是脑栓塞最常见的原因之一,如心房颤动时,心房内血流动力学发生改变,容易形成血栓。当心房收缩时,血栓脱落进入血液循环,可随血流到达脑部血管,导致脑栓塞。
2. 非心源性栓子:包括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脱落、脂肪栓塞、空气栓塞等。动脉粥样硬化可使血管内膜粗糙,斑块破裂后形成血栓,血栓脱落后可引发脑栓塞。脂肪栓塞常见于长骨骨折、骨科手术等情况,脂肪颗粒进入血液循环后可阻塞脑血管。空气栓塞则多发生于潜水作业、心脏手术等过程中,空气进入血液循环后形成气泡,堵塞脑部血管。
(二)危险因素
1. 高血压:长期高血压可使动脉壁承受的压力增大,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增加脑栓塞的风险。
2. 糖尿病:糖尿病患者血糖代谢紊乱,可引起血管内皮损伤,血液黏稠度增加,容易形成血栓,进而诱发脑栓塞。
3. 高血脂症:血液中胆固醇、甘油三酯等脂质成分升高,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使血管狭窄甚至闭塞,是脑栓塞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
4. 吸烟与饮酒:吸烟可损伤血管内皮细胞,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饮酒过量可引起血压波动、心律失常等,增加脑栓塞的发生概率。
5. 肥胖与久坐不动:肥胖者常伴有代谢紊乱,如高胰岛素血症、高脂血症等,易发生动脉粥样硬化。久坐不动会导致血液循环减缓,血液淤积在下肢静脉,容易形成血栓,一旦血栓脱落,就可能引发脑栓塞。
二、脑栓塞的症状表现
脑栓塞的症状取决于栓塞的血管部位和梗死灶的大小。常见的症状包括:
1. 突然出现的一侧肢体无力或麻木:这是脑栓塞最常见的早期症状之一,患者可能会感到一侧手臂、腿部或面部肌肉力量减弱,或者出现麻木感,无法正常活动。
2. 言语不清或理解困难:患者可能会出现说话含糊不清、吐字困难,或者听不懂他人的话语,这是由于大脑语言中枢受损所致。
3. 视力障碍:表现为单眼或双眼视力突然下降、视野缺损、视物模糊等,可能是由于视网膜或视觉中枢的血管栓塞引起。
4. 头痛:部分患者会出现剧烈头痛,常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这可能是由于颅内压增高或脑血管痉挛引起。
5. 意识障碍:严重时患者可能出现昏迷、嗜睡等意识改变,提示脑组织损伤严重。
三、日常生活中预防脑栓塞的健康小贴士
(一)合理饮食
1. 控制盐摄入:减少食盐的摄入量,每天不超过 6 克。高盐饮食会导致血压升高,增加脑栓塞的风险。应尽量避免食用咸菜、腌制品等高盐食物,烹饪时少放盐,可使用醋、柠檬汁等调味品来增添风味。
2. 增加蔬果摄入:蔬菜和水果富含维生素、矿物质和膳食纤维,有助于降低胆固醇、保持血管弹性。建议每天摄入足够的蔬菜(不少于 500 克)和水果(200 - 400 克),如菠菜、西兰花、苹果、橙子等。
3. 选择优质蛋白质:适量摄入富含优质蛋白质的食物,如瘦肉、鱼类、豆类、蛋类、奶制品等。鱼类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特别是 ω-3 脂肪酸,对心血管具有保护作用,可每周食用 2 - 3 次。减少红肉和加工肉类的摄入,因为红肉中含有较多的饱和脂肪酸和胆固醇,可能增加动脉粥样硬化的风险。
4. 控制脂肪摄入:限制动物脂肪和反式脂肪酸的摄入,如油炸食品、动物油、奶油蛋糕等。选择植物油作为烹饪用油,如橄榄油、花生油等,这些植物油中含有丰富的不饱和脂肪酸,有助于降低血脂水平。
5. 多喝水:保持充足的水分摄入,每天至少饮用 1500 - 2000 毫升的水。水分可以稀释血液,防止血液黏稠,减少血栓形成的风险。但要注意避免一次性大量饮水,以免加重心脏和肾脏的负担。
(二)适度运动
1. 有氧运动:有氧运动可以提高心肺功能,增强血管弹性,降低血压和血脂。适合的运动方式包括快走、慢跑、游泳、骑自行车等。每周应进行至少 150 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可将其分配到 5 - 7 天进行,每次运动 30 分钟左右。例如,快走时速度可保持在每分钟 100 - 120 步左右,以身体微微出汗为宜。
2. 力量训练:适当进行力量训练可以增加肌肉量,提高基础代谢率,有助于控制体重和血糖。可以使用哑铃、弹力带等进行简单的力量训练,如手臂弯举、深蹲、平板支撑等动作。每个动作进行 2 - 3 组,每组 8 - 12 次,每周进行 2 - 3 次力量训练。
3. 增加日常活动量:在日常生活中,尽量减少久坐时间,每隔一段时间起身活动一下。例如,工作一段时间后站起来走动几分钟,伸展四肢;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时,提前一两站下车,然后步行一段距离;爬楼梯代替乘坐电梯等。这些简单的活动都可以增加身体的运动量,促进血液循环。
(三)养成良好生活习惯
1. 戒烟限酒:吸烟是脑栓塞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香烟中的尼古丁等有害物质会损伤血管内皮细胞,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因此,应坚决戒烟。对于饮酒,男性每天饮酒的酒精含量不应超过两个标准饮酒单位(一个标准饮酒单位相当于 14 克纯酒精),女性则应更少。过量饮酒会增加血压、损害肝脏和心脏功能,从而增加脑栓塞的风险。
2. 保持规律作息:充足的睡眠对于身体健康至关重要。每天应保证 7 - 8 小时的高质量睡眠,尽量在晚上 11 点前入睡,早上 7 点左右起床。长期熬夜会导致身体内分泌失调、血压波动、免疫力下降等,增加脑栓塞的发生风险。
3. 减轻压力:长期的精神压力会引起血压升高、心率加快等生理反应,对心血管系统造成不良影响。可以通过一些方式来减轻压力,如冥想、瑜伽、深呼吸、听音乐、旅游等。找到适合自己的减压方法,保持心情舒畅,有助于预防脑栓塞。
4. 定期体检:定期进行全面的身体检查,包括血压、血糖、血脂、心电图、颈动脉超声等项目,以便及时发现潜在的健康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尤其是患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症等慢性疾病的患者,更应密切监测病情变化,遵循医生的建议进行治疗和管理。
四、结论
脑栓塞是一种严重的脑血管疾病,其预防需要从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入手。通过合理饮食、适度运动、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以及定期体检等措施,可以有效降低脑栓塞的发生风险。每个人都应该重视脑栓塞的预防,将这些健康小贴士融入日常生活中,提高自身的健康意识和生活质量,为自己和家人的健康保驾护航。同时,如果出现脑栓塞的相关症状,应及时就医,争取最佳的治疗时机,以减少后遗症的发生,提高康复的概率。
(怀集县人民医院神经内科 莫红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