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组织PBL学习模式?张宏伟的做法是:10名学生1组,每次学习均有1名主席和1名书记员(学生轮值),分别负责把控课程进程和记录汇总讨论的问题。每周1次课,每两周完成1个案例的学习。
第一次课,脑力激荡,提出问题,并归纳分类:以案例为学习材料,逐幕学习,结合案例中实际的疾病情况,对病因、诱因、诊断、治疗和预后等医学问题进行讨论。在此过程中,涉及到大量延伸问题,这些都会极大地提升学生的问题感知能力和问题探索欲,对患者的护理和人文关怀等都是学生讨论学习的范畴。
之后的一周时间,通过查阅文献、参考书及各种网络资源,通过小组通力合作完成找出问题的答案。
第二次课,知识分享:每位同学上台演讲,分享知识给大家,并回答同伴和老师的提问。所有人演讲完毕,学生代表进行案例复盘。老师点评后,进行随堂检测,结束本案例的学习。
PBL的形成性评价:和传统课程的期末一次考试定成绩不同,PBL教学的考核方式为形成性评价,贯穿于课程学习的全过程。每个案例学习结束后,师生共同对每位同学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包括教师对学生评分(占60%),学生互评(占30%)和学生自评(占10%),期末总成绩就是每个案例学习成绩的平均分。
2021年之前的PBL学习场景
张宏伟介绍,由于师资及物理空间的限制,在最初尝试PBL教学时,每学期仅能挑选1个大班的学生进行1个案例的学习。尽管当时只能在机能学实验室中进行学习,没有白板、没有无线键盘,也没有网络,但是,这种学习模式依然深受学生的欢迎。就这样,师生围着实验台,进行PBL探究学习,坚持了10年。
2024年的PBL教学场景
自2021年秋季开始,在郑州大学和郑州大学基础医学院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张宏伟及其团队开设的PBL课程纳入了郑州大学的教务系统。他们在崭新的PBL专用教室中,为基础医学专业学生开展PBL课程教学。
张宏伟引导学生分析案例
案例是PBL教学的学习材料和灵魂。张宏伟和她的教学团队以疾病为线索,把特定器官系统的常见病所内含的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病理生理学、微生物和免疫学、细胞遗传学、药理学及临床相关知识串联起来,组成一幕幕生动有趣、故事情节层层递进的案例,其中案例情节暗含为学生埋下的有趣陷阱及复杂深奥的医学知识。正是这样的案例吸引学生纵深挖掘其内含的医学信息,通过主动的探究学习,使他们对各学科知识融会贯通,构建更加牢固的医学知识架构。对于每个案例,张宏伟团队都反复修订,精雕细琢,使其科学性、难易度和趣味性达到最佳效果。最近两年,张宏伟团队先后获得了郑州大学教改重点项目(项目编号:2023zzuJGXM097)和河南省医学教育研究项目(项目编号:WJLX2024154)的立项支持,更多优秀的案例不断投入使用,使学生们的PBL课堂更加精彩纷呈。
学生经过自主学习,分享学习成果
张宏伟的学生们反馈:通过PBL探究学习,极大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提升了他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同时,也锻炼了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演讲能力并且培养了他们的共情能力和人文情怀。PBL教学范式犹如那默默开放的桂花,何须浅碧深红色,秋露凝香润无声。(本报记者 常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