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事医学这一理念由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丽塔·卡伦于2001年提出,旨在纠正生物医学模式下“病”与“人”分离的问题,重新聚焦患者的情感、体验与尊严。
2011年,我国正式开启叙事医学的探索,南方医科大学和北京大学医学人文研究院分别开设课程、举办座谈会,标志着我国“叙事医学元年”的到来。
叙事医学类型丰富,应用广泛。叙事医学教育注重培养医学生的同理心与沟通能力;叙事医学研究助力理解疾病与医疗保健;叙事精神病学用于精神病诊疗;叙事疼痛管理改善疼痛管理质量;叙事护理通过倾听患者故事,提升护理质量……
2024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等印发《医学人文关怀提升行动方案(2024~2027年)》,进一步强调叙事医学在增进医患沟通、构建和谐医患关系中的重要作用,提出大力开展医学人文教育,加强医学人文关怀。叙事医学就是从重视人与人的关联、共情与情感关注开始的。医生通过了解患者的背景,理解疾病对其生活的影响,给予情感支持,缓解患者的负面情绪,帮助患者重新认识疾病,让患者融入治疗团队,增强治疗主动性与信心。这样做既提升了医疗质量,又能缓解医生的职业压力,实现了医患双赢。
叙事医学强调通过倾听患者的故事,理解他们的情感和需求,从而促进医患之间有效沟通,减少医患信息差与误解。患者通过讲述病情,可以帮助医生调整诊疗方式,节省时间、费用,患者配合度提高,医疗过程更顺畅。这种沟通方式不仅让医生成为患者情感的倾听者与支持者,还能鼓励患者积极参与治疗,提升治疗效果。
从人文关怀角度,尊重患者个体差异与独特体验意义重大。患者的病情、背景、心理状态各异,医务人员需怀同理心,维护其尊严,避免将患者仅当成疾病载体。应秉持“以患者为中心”的理念,医疗服务各环节都要顾及患者需求感受,保障患者在治疗中被尊重、被关怀。叙事医学在改善医患关系、提升服务品质、构建人性化医疗体系方面作用显著,有力推动了医学在科学与人文双轨道的稳步发展。(李伟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