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视角下的冠心病:病因、病机与防治策略
2024-6-12 来源:医药卫生网 - 医药卫生报 浏览:次 【查看证书】冠心病,即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西医的命名。在中医理论中,虽无冠心病之名,但根据其临床表现,可归属于“胸痹”“真心痛”等范畴。中医对于冠心病的认识,源远流长,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独到的见解。
一、中医对冠心病病因的认识
中医认为冠心病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主要包括情志失调、饮食不节、寒邪侵袭、年老体虚等。
1. 情志失调:长期忧郁恼怒,易使肝气郁结,气机不畅,导致血脉瘀阻;或暴怒伤肝,肝阳上亢,耗伤阴血,心脉失养,发为胸痹。
2. 饮食不节:过食肥甘厚味,损伤脾胃,运化失职,聚湿成痰,上犯心胸,阻遏心阳,气机不畅,心脉痹阻,发为本病。
3. 寒邪侵袭:寒邪内侵,客于心脉,寒凝血瘀,心脉痹阻,不通则痛,故发为胸痹。
4. 年老体虚:年老之人,肾气渐衰,肾阳虚衰则不能鼓舞五脏之阳,引起心阳不振,血脉失于温煦,痹阻不通,发为胸痹。
二、中医对冠心病病机的理解
中医理论认为,冠心病的病机主要是心脉痹阻,病位在心,但与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密切相关。其病机具体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 心血瘀阻:心气不足,推动无力,可致心血瘀阻;或情志失调,气机瘀滞,亦可使心血瘀阻。心血瘀阻则脉络不通,不通则痛,发为胸痹。
2. 痰浊闭阻:饮食不节,脾胃损伤,运化失职,聚湿成痰。痰浊盘踞,胸阳失展,气机痹阻,脉络阻滞,而发胸痹。
3. 寒凝心脉:素体阳虚,胸阳不振,阴寒之邪乘虚而入,寒凝气滞,胸阳不展,血行不畅,而发本病。
4. 心气虚弱:年老体弱,久病体虚,均可致心气不足。心气虚弱,气血无力,则心血瘀阻,脉络不畅,而发胸痹。
5. 心肾阴虚:久病体虚,或年老肾衰,或房劳过度,均可致心肾阴虚。阴虚则阳亢,阳亢则脉络失养,发为胸痹。
6. 心肾阳虚:年老体衰,久病及肾,可导致心肾阳虚。阳虚则寒凝,寒凝则血脉瘀阻,发为胸痹。
三、中医对冠心病的防治策略
中医治疗冠心病,强调辨证论治,针对不同的病因病机,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
1. 对于心血瘀阻型冠心病,中医治疗以活血化瘀、通络止痛为主,常用方剂有血府逐瘀汤等。
2. 对于痰浊闭阻型冠心病,中医治疗以祛痰化浊、宣痹通阳为主,常用方剂有瓜蒌薤白半夏汤等。
3. 对于寒凝心脉型冠心病,中医治疗以温阳散寒、宣痹通阳为主,常用方剂有枳实薤白桂枝汤等。
4. 对于心气虚弱型冠心病,中医治疗以益气养心、活血通络为主,常用方剂有保元汤等。
5. 对于心肾阴虚型冠心病,中医治疗以滋阴降火、养心活络为主,常用方剂有天王补心丹等。
6. 对于心肾阳虚型冠心病,中医治疗以温补心肾、散寒通脉为主,常用方剂有真武汤等。
此外,中医治疗冠心病还强调生活方式的调整,包括饮食调养、情志调护、运动康复等方面。饮食应以清淡易消化为主,避免肥甘厚味;情志应保持愉悦平和,避免过度忧郁恼怒;运动应适量适度,以增强心肺功能。
四、小结
综上所述,中医对冠心病的认识深刻而全面,其病因、病机与防治策略都体现了中医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特点。中医治疗冠心病不仅注重药物治疗,还强调生活方式的调整和心理状态的改善,为冠心病患者提供了全方位的治疗方案。在现代医学快速发展的今天,中医治疗冠心病仍然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和意义。
(商丘市中医院重症监护室 袁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