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口市淮阳区:致力让全区60多万老人拥有“最美夕阳红”

2024-5-9 来源:医药卫生网 - 医药卫生报  浏览:次  

本报记者 侯少飞 通讯员 张然 张鹏程

随着社会老龄化的到来,如何让老人拥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近年来,周口市淮阳区勇于探索,敢于创新,通过采取居家养老、社区养老、医养结合养老等新举措,开辟了“全域幸福养老”淮阳绿色模式,多策并举打通了用医疗资源全面服务老人的“最后一公里”,完善了老人健康服务体系,使得全区60多万老人拥有最美夕阳红。

乡镇:开辟居养融合“家庭病床”

建设中国式现代化过程,民生为大。这是淮阳卫健系统党员干部所形成的共识。为此,他们把如何用医疗资源服务好老人作为践行以人民为中心新理念的载体。

王店街道办事处祝寨村的村民陈心灵,现年77岁的他于2023年1月突患脑梗,作为“五保户”的他经周口市中心医院精心治疗半个月,出院后需进一步康复治疗。

王店卫生院及时为他建立“家庭病床”。庄光辉成为陈心灵的专职医生。每隔两天就带人为老陈测量血压、血糖、送药。

这让陈心灵的监护人赵矿生非常感动。陈心灵逢人就说:“过去看病要到医院,现在医生直接来到家。这种服务上门的做法又让俺又回想起‘赤脚医生’的年代,感谢党和政府呀!没有党和政府的关怀,谁来管俺这个‘五保’老头呢?”

陈心灵是今年1月24日建床,3月17日撤床。目前,陈心灵头晕胸闷程度明显减轻,肢体明显感觉有力,并能扶物慢走。

王店卫生院院长张星告诉记者:“建立‘家庭病床’是医疗资源下沉,变坐诊为巡诊,医生直接到患者家中服务治疗,既转变了医风又融洽了医患关系。”

据了解,为更好地服务辖区65岁以上的6825名老人。2023年9月,淮阳首次在王店卫生院开展了“家庭病床”工作试点,建立“家庭病床”服务团队,着力解决辖区内年老体弱、长期卧床或行动不便群众的就医难题,以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差异性的医疗服务需求——让家庭拥有医生,让医生走入家庭。

2023年11月9日,“家庭病床”在淮阳区全面推开。实践中,他们继而总结出“1330”的工作模式:村医一天巡查一次;乡镇卫生院医护人员三天巡诊一次;患者出现紧急情况,医务人员接到一键呼叫后30分钟赶到患者家中救治。

此做法的实施深受群众称赞。在“家庭病床”工作中受益的顺河村,有一位69岁脑梗患者王秀芹,她说:“俺做梦也没想到隔几天就有医生到家看病。医生检查动作很轻,说话很好听,笑得很好看,这让俺精神上受到很大鼓舞。”其老伴曹金领讲:“老了老了,医生还教会俺如何给老伴按摩了,如何帮老伴用药了。现在老伴血压、血糖几乎正常了,在外务工的孩子也都放心了,‘家庭病床’做法就是好!”

社区:开辟康养整合“签约服务”

乡镇区域的患病老人实行了“家庭病床”服务,那么针对社区的老人又该如何推动医疗卫生服务呢?淮阳通过资源整合在社区开展医疗卫生服务方面同样走在周口市前列。

淮阳城关镇沁园春社区,它与淮阳第三人民医院只有一墙之隔。

为让医疗资源向社区延伸,向市民靠拢,2023年10月,该院主动与沁园春社区物业联系,对社区65岁以上老人实施大摸底,看哪些老人符合建档立卡条件,看哪些属于潜在建档立卡人员,最终通过摸底调查为社区已入住的246户120位老人建立了个性化的健康档案。

有了这些健康档案,该院又组织人员定期上门服务、家庭签约,为这些老人提供免费康检服务,为这些家庭免费安装一键呼叫器。谁家老人有病,24小时随时呼叫,而一墙之隔的医生3至5分钟就能到家开展医疗服务。

现年79岁的刘秀英十几年前患有脑梗,左下骨骨折7年,卧床不起的她全靠老伴孔祥杰与孩子轮流照料。

该院刘广起医生、付倩倩护师是刘秀英老人的签约服务者,时隔几日,他俩就到刘秀英家,一方面给刘秀英检测血压与血糖,一方面安排其家人如何照料老人起居生活,不让老人生褥疮,既手把手示范,又面对面指导。

据孔祥杰介绍:“这里医生对俺可好了。经常来俺家,还给俺家装了报警器,有事一摁,医生很快就来了。现在,党和政府咋想恁周到哩?啥事都替咱老百姓着想。”

像刘秀英一样“签约服务”的对象,现年80岁的焦士友老人也住在同一个社区。他因患脑梗后遗症,其右腿无力,左手没劲,他的“签约服务”医生张新月、护理人员程阿园同样是每隔几天来看望一次。焦士友说:“这里的医生护士,对俺像亲人一样,一来就问这问那,生怕问不到位,生怕俺有不得劲的地方。”

 “这里的医生是一流的,服务是一流的。这种‘签约服务’让家人放心安心。社区住家户都说‘签’的是老百姓的心,‘约’的是老百姓的魂。”焦士友的女儿焦新书介绍说。

据了解,该院为社区老人每年实施两次免费康检活动,包括常规检查、心理咨询和健康教育等。为行动不便的“签约服务”老人提供家庭医生服务,还将疾病诊治、检查、药品配送、康复理疗及护理服务等一并纳入医保报销范围。

如今,沁园春社区已成为“居住+医疗”令人羡慕的社区。对此,淮阳区卫健委主任赵东丽说:“用医生辛苦指数提升社区居民幸福指数。卫健部门无论是开展‘家庭病床’服务、‘签约上门’服务,还是为患者提供全科医疗服务、护理服务、中医中药康复服务、检查检验服务、健康管理服务等,这都是为着力打造老年健康服务体系,确保让老人晚年生活更幸福。”

医院:开辟医养结合“示范园区”

农村有了“家庭病床”,社区有了“签约服务”,而对于普通老人又该如何让他们享受幸福晚年呢?淮阳通过大胆探索采用医养结合的方法最终破解这一难题。

淮阳区豆门乡有一个楚氏尊长园。它是淮阳楚氏骨科医院的附属机构。近年来,在淮阳卫健部门指导下,这个尊长园已成为集健康、养生、康复、医疗和养老融为一体的“医养结合”示范园区,专门面向社会接收自理、半自理、失能失智老人。

4月25日上午,记者来到这个花园式的尊长园立即感觉到它的与众不同。

淮阳城区居住的王金振老人,现年69岁,曾经有过军旅生活的他在2018年因患脑梗造成不能下床行走。而他的老伴杜灵右胳膊也曾骨折,独子王洪涛工作又忙。为减轻家人负担,王金振要求去养老院。中间,曾考察过几家养老院,但因多方原因存在,均未感到满意。

后来,他听说楚氏尊长园条件好,收费不多,并且还是“医养结合”示范园区。经过考察对比,最终入驻该园。

王金振初来时不能自行走路,在护理人员精心照料下,目前其身体恢复良好,基本达到生活自理的程度。

他每天早上6点多到四楼唱歌房练唱一个小时歌,以此增强肺活量。7点多早餐后又到一楼花园里走走。平时,他还爱下棋与看书。

他说,这里条件很好,饭菜适合老人口味,每天早中餐保证两菜一汤,晚上一菜一汤。早餐每人保证一个煮鸡蛋、茶叶蛋或煎鸡蛋,每周保证三次荤菜。一句话,顿顿不重样,顿顿新花样。

如今他已入驻尊长园好几年了,对这里一草一木也产生了感情。

2023年2月2日入驻尊长园的楚士红,现年71岁,因意外摔伤,造成腰椎、胸椎、腿部等处骨折。2022年7月在郑州住院两个多月,花费共计60多万。

出院时,其仍需躺床,老伴为了还债不得不选择外出务工,她的3个儿子各有各的工作,针对这种情况,楚士红要求入驻尊长园。

令她及家人没有想到的是,半年后,她的身体竟然奇迹般恢复到能扶着桌椅或轮椅行走了。

她说,这里护理特别好,饭菜又不重样,仅稀饭就有七八样,小米的、黑米的、大米的、红薯的、红枣的、绿豆的、山药的等。冬季,整栋楼都有地暖,不需要穿棉袄。每个房间还安装有空调、呼叫器,每天晚上,园长都要亲自查房。吃药的老人,医院配好药都写有名字,也不会吃错。如果发现有重病的老人就会及时转运到300米的医院给予救治。

此外,谁有啥特长都可以展示,谁爱好啥都可以交流,谁喜欢啥都有伙伴。

据了解,楚氏尊长园设置有评估区域、康复区域、娱乐室、棋牌室、书画室、多功能室、消防控制室、护士站、智慧养老系统、开心农场等特色区域。

据该园园长楚士勇介绍,目前的尊长园基本实现“小病不出园,大病直通车”的特色服务运营体系,在这里,拥有医疗、护理、养生相结合的养老模式,还有生活管家、健康管家、快乐管家的全方位服务,更有专业、专注、专心的职业团队精神。

同时,他们还按照“六师”( 医师、护理师、康复训练师、营养配餐师、心理咨询师和社工师)、“六有”( 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享、老有所乐、老有所学、老有所为)服务体系实行运营管理。

2022年,淮阳区相继又投入200多万元搭建智慧医养结合系统平台,为所有入住老人建立电子健康档案,不出园即可享受体检服务、评估服务、心理咨询、中医体质等相关适老化服务,受到老人和家属高度好评。

目前,该区如同尊长园一样增设养老机构的乡镇医院,符合挂牌要求的已达8家之多。

面对采访,淮阳区委书记张建党介绍,通过医疗机构融入康复养老、养老机构置入医疗服务、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融合发展等模式,全区已创新打造出‘全域型’医养结合服务新样板,新模式养老服务的运营大大减轻了患者负担、减缓了医院压力、减少了医患矛盾,为构建更加和谐稳定的新型社会奠定了良好根基。

 

 

审核:星星 责任编辑:安笑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