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性耳前瘘管

2024-5-7 来源:医药卫生网 - 医药卫生报  浏览:次  【查看证书

亲爱的朋友们,你们有没有见过宝宝的耳朵前面长了个小洞?虽然看上去只是一个无害的小洞,但它可能意味着宝宝患有一种罕见的先天性疾病——先天性耳前瘘管。今天,就让我们一起仔细了解这个看似不起眼却可能带来严重后果的疾病吧。

先天性耳前瘘管,听起来是个陌生的名词,但如果用"耳前开口"来形容,你可能就明白了。简单来说,它指的是在宝宝耳朵前面存在一个小洞或开口,有时会分泌液体。你可能会好奇,这个开口是怎么形成的?其实,在胚胎发育的早期,我们的头颈部是由一些特殊结构组成的,被称为"腮弓"。正常情况下,这些结构会逐渐融合形成面部和颈部。然而,如果融合过程出现异常,就会导致部分结构无法完全闭合,从而留下一个小洞,这就是耳前瘘管的由来。

虽然先天性耳前瘘管听起来有点吓人,但大多数情况下都只是单纯的小开口,只需要注意保持清洁即可。不过,也有一小部分患儿的情况会比较复杂,如果开口延伸到更深处,或者存在感染,就可能带来麻烦。所以对于有这种情况的宝宝家长来说,了解这个疾病还是很重要的。

那么,导致先天性耳前瘘管的原因是什么呢?答案部分来自遗传因素。我们的身体结构是由基因来"指挥"发育的,如果与之相关的基因发生变异,就可能导致某些结构发育不完全。先天性耳前瘘管就有可能是由于这些基因突变而引起的。而且,它似乎并不是个例,研究人员发现,先天性耳前瘘管往往跟其他头颈部的发育缺陷有关,比如颅面裂、小耳畸形等,因为它们的发育过程存在交集。这些缺陷的发生有一定遗传倾向,所以如果家里已经有人患有类似疾病,后代也更容易遗传。尽管如此,先天性耳前瘘管的具体遗传模式仍有待进一步研究和探索。

先天性耳前瘘管最明显的特征就是耳前凹陷处存在一个小开口,患儿可能会有分泌物流出。除此之外,如果瘘管延伸到深处并且存在感染,症状可能就会更加严重。一旦发生感染,最常见的表现就是开口处红肿、疼痛,甚至溢脓,严重时还可能伴有发热、头痛等全身性症状。如果及时治疗,感染可以得到控制。但如果任其发展,感染就有可能沿着瘘管向颈部或头部蔓延,形成更深层次的感染,后果就难以预料了。所以即使是个小小的开口,家长们也不能对它掉以轻心。

好在,如今我们已经有了较成熟的诊疗方案来应对先天性耳前瘘管。对于无症状的单纯性瘘管,医生通常会采取"观察"的策略,注意保持局部清洁卫生即可,因为有些瘘管在成长过程中会自行闭合。但如果出现感染或有持续分泌物流出,就需要手术治疗了。手术的基本原理是将瘘管彻底切除,防止感染复发。常用的方法有两种:简单切除法和整块切除法。

简单切除法只是切除瘘管本身,术后瘢痕较小,恢复周期短。而整块切除法则是一并切除瘘管周围的一部分组织,创面较大,但复发风险更低。两种方法各有利弊,医生会根据瘘管的具体情况综合考虑。如果先天性耳前瘘管发生急性感染,医生通常会优先选择"切开引流"的手术方式。顾名思义,就是在瘘管开口处将积液切开引流,缓解炎症,防止感染进一步加重。

这个小手术看似简单,但对于控制感染非常关键。术后患儿需要继续口服或外用抗生素,直至感染痊愈。等到急性期过去,医生会结合瘘管延伸的深度等情况,决定是否需要进一步手术彻底切除瘘管。

说到具体手术时机,大多数专家建议在3-6个月大时进行,并倾向于尽早切除。原因有三点:首先,早期手术能有效防止瘘管感染复发;另外,宝宝年龄小时,手术风险和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同时,越早切除,愈合后的瘢痕就越小,美容效果更好。因此,在控制了急性感染后,家长通常不用等太久,尽快安排手术比较合适。当然,具体时间还是要在医生的指导下,结合宝宝的病情和身体状况而定。

先天性耳前瘘管的手术并不算大手术,但对患儿来说意义重大。彻底切除瘘管不仅能避免反复感染、控制病情,更重要的是还能消除这个"小小的出口"带来的困扰,让患儿免受瘢痕和潜在并发症的影响,拥有一个健康漂亮的耳朵。不过,手术只是治疗的开端,术后家长需要密切观察并及时就诊以防感染,按时复诊,直至伤口彻底愈合。除此之外,我们也要关注先天性耳前瘘管的预防工作,比如产前基因检测、住院分娩等,从源头上降低发病风险。

总之,先天性耳前瘘管虽然看似小疾病,但对于患儿及其家人来说却可能是个大麻烦。它不仅会带来感染和并发症的风险,也会对患儿的外表和心理造成不利影响。所以,对于所有准父母和新手父母来说,都要重视起这个疾病,及时发现并就医诊治。如果发现宝宝耳前有小洞或凹陷,不要大意地认为"只是个小疤"而忽视,及时接受治疗不仅能减轻痛苦,更能让宝宝拥有完美无缺的容颜。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咽喉头颈外科 刘瑞)

责任编辑:星星  一校:曲星  二校:徐琳琳 贾佳丽  三校:杨小玉  一审:赵曦  二审:梁如意  终审:郜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