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部护士们的手术笔记走红“朋友圈”

2024-4-28 来源:医药卫生网 - 医药卫生报  浏览:次  

本报记者 张治平 通讯员 杨睿

在人们习惯用电脑码字的时代,开封市人民医院手术部的护士们,用娟秀的字体、精致的彩色手绘和详实的手术记录绘制了一本本手术笔记。这些手术笔记经该院公众号等媒体传播后,“意外”走红朋友圈。

成为不做手术却最懂手术的人

开封市人民医院手术部护士长王婷婷认为,要做专科洗手护士,首先必须是比较全科的护士——综合能力强、能应对多学科的手术、有丰富的手术配合经验,能应对术中各种突发状况的发生。

去年,王婷婷召集手术部骨干认真商讨,制定了年度专科学习计划,每月开展人体部位解剖专题教学,规范上台笔记基本格式,要求书写手术的主要解剖图、用物准备、手术流程、医生习惯以及配合手术的注意事项和个人体会。

科室记笔记渐成风气,大家在自我摸索中奠定了手术部“笔记文化”的基础。

“做笔记的过程其实就是最好的一种学习方式,手术笔记不仅是我们工作的记录,更是提升专科知识的重要途径。它不但可以提高我们护士的业务水平,定期回顾,也可以规范我们护士的工作行为,提高手术配合的默契程度,熟悉手术医师的个人习惯和特点,让我们掌握工作的主动权。在记录的过程中,我们会反复回顾手术步骤、操作技巧以及注意事项,这有助于加深我们对专科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王婷婷说。

为了把全员培养成“全能护士”,让他们成为不做手术却最懂手术的人,王婷婷想着各种方法。

在开展专科培训后,她通过留课后习题让大家进行思考回顾;每一篇手术笔记她都逐字把关,关键地方进行标注提醒,并评比出优秀笔记;为了激发大家的主动性,她买来大家喜欢的各种“小玩意”进行奖励。在不断学习、不断评比、不断激励的氛围中,科室涌现出一批工作追求完美的护士。

一年来,该院手术部的上台笔记形成了自身的特色,达到了“始于细微,成于至善”的良性循环。 积累下来的一本本手术笔记,成为手术部的宝贵财富,一座可以不断挖掘的业务“富矿”。

精益求精,成为不可或缺的“一分子”

开封市人民医院手术室要进行近百种手术、要认识近千种手术器械、掌握各种仪器设备的使用方法。而一台手术,可能用到的各型号手术刀、手术剪、血管钳、手术镊、持针器、牵引拉钩、吸引器等手术器械达上百件。

除此之外,缝针、缝线、敷料的型号亦有数十种之多。而且,什么手术用什么器械,哪个步骤用哪样器械,有非常强的对应性。术前准备,保证手术器械均处于无菌状态;术中,器械不能递错顺序,严密观察手术进程,哪个针到哪里去,哪块纱垫放哪个位置,都熟记于心,配合手术工作也必须有条不紊;术后,一针一线都要清点清除。

王婷婷认为,一个合格的手术室护士,甚至要关注每一位医生的个性化习惯,哪个医生戴几号手套,哪个主任喜欢用哪个器械,都要记得一清二楚。外科手术不断在发展,手术方式、手术器材、仪器设备也不断更新,外科医生的技艺不断在提高。所以,要始终在学习的路上,紧跟外科步伐,才不会掉队。

一台手术的顺利完成离不开护士和医生的默契配合,为了更好的配合外科医生手术,通过笔记记录下手术配合要点,之后不断积累经验,才能做到医生“想啥给啥”。医生还没开口,只需伸手,器械、敷料、缝针就递上了,从而让手术配合的更加顺畅,手术时间大大缩减。

而王婷婷也颇有新媒体传播意识,今年,该院手术部建立的微信公众号“小花帽儿”正式上线,并陆续发布了手术笔记系列文章,可谓手术笔记的新媒体升级版。

在介绍科室手术笔记的同时,王婷婷还饶有兴趣地介绍起了她们的发明创造。除了之前的改善发明之外,最近她们又设计了一款可以解决术后雨雪天气运送患者的“金钟套”。

“模型已经制作出来了,现在正在制作阶段。”王婷婷脸上抑制不住的兴奋与满足。

审核:星星 责任编辑:安笑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