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治疗化脓性关节炎

2024-4-23 来源:医药卫生网 - 医药卫生报  浏览:次  【查看证书

化脓性关节炎是指关节部位受化脓性细菌引起的感染。感染途径为血源性传播,少数为感染直接蔓延。好发于10岁左右儿童,最常发生在髋关节和膝关节,以单发关节为主。髋关节由于部位较深或被其他全身症状所掩饰,不容易被及时发现,经常会出现延误治疗或漏诊,容易引起髋关节功能障碍。因此,该病的治疗需强调早诊断、早治疗,确保关节功能不至于发生障碍和丧失。

1.发病原因

血源性传播:机体其他部位的化脓性病变细菌通过血液循环进入关节,如呼吸道感染、化脓性扁桃体炎、毛囊炎等,潜伏在病灶中的细菌进入血液停留在关节滑膜上引起的血源性感染。

邻近关节的化脓性病灶直接蔓延至关节腔内,如股骨头或髂骨、骶骨炎性病变蔓延至髋关节。开放性关节损伤继发感染。

医源性,比如关节腔注射、针灸、关节镜术后等有创操作后继发关节感染。

2.临床表现

本病的症状轻重不一,有时甚至没有明显症状,幼儿症状多隐匿,容易出现误诊或漏诊。典型症状为局部炎性表现,如红肿、疼痛、肿胀、局部明显压痛等。对于急性期的患者可合并寒战高热,严重者可有抽搐。随着病变发展,会出现关节屈曲挛缩,主被动活动疼痛,或者肌肉痉挛等表现。

3.需要检验及检查项目

血液学检查:血常规、血沉、C-反应蛋白对于感染敏感性和特异性较高。化脓性关节炎患者通常合并白细胞总数偏高,中性粒细胞增多。血沉及C-反应蛋白明显升高,往往超过正常值的3倍以上。若患者出现明显寒战高热,心率升高,年龄较大者,应怀疑出现败血症表现,此时血培养是临床常用的诊断方法,阳性结果对于明确诊断、、对症治疗有极高的应用价值,且应在应用抗生素前抽样,否则影响检出率。

关节穿刺抽液:临床一旦怀疑化脓性关节炎,应尽早进行关节穿刺和关节液检查,这是确诊和选择治疗方案的重要依据。根据病变程度不同,关节液可分为浆液性、黏稠浑浊或脓性,白细胞计数总数大于50×109/L,中性粒细胞比例大于80%,即使涂片未找到细菌,或穿刺液培养阴性,也应高度怀疑化脓性关节液。

MRI检查通常是首选,可发现关节腔大量积液及关节周围软组织肿胀明显,甚至合并软骨退行性变等。

4.鉴别诊断

类风湿性关节炎:表现为全身多关节疼痛,多对称发病,且常累及小关节,类风湿因子检测(+)。

关节结核:起病缓慢,多合并低热、盗汗,血常规提示白细胞不高,中性粒细胞比例正常或降低,关节穿刺液中可找到抗酸杆菌。

痛风性关节炎:多为夜间发病,多发关节肿痛,常累及跖趾关节;抽血化验提示血尿酸增高,关节液可见尿酸盐结晶。

5.治疗方案

根据患者年龄及全身表现,首选进行全身治疗,包括营养支持及抗感染治疗。化脓性关节炎常见的病原菌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及流感嗜血杆菌等,因此可选择第2代头孢菌素加喹诺酮类药物等对症治疗。待细菌培养结果出来后再根据药敏试验结果对抗生素进行调整。抗生素至少应用至患者体温正常后3天,另外,需定期检测血常规、血沉和C-反应蛋白。

局部制动、早期石膏或支具固定等限制肢体活动可防止感染扩散,减轻肌肉痉挛及疼痛,减轻对关节软骨的压力及软骨破坏。一旦炎性反应消退,可逐渐恢复关节的活动度。另外,可根据患者病情选择关节穿刺术,通过关节穿刺及冲洗,可吸出关节渗出液,及时冲洗纤维蛋白和白细胞释放的溶酶体等有害物质,避免对关节软骨造成不可逆的损伤。

随着微创技术的发展,关节镜治疗也是目前比较成熟的治疗手段,对于药物控制效果差,关节疼痛、肿胀、活动受限等症状缓解不明显,可考虑关节镜下冲洗、清理腐烂的滑膜组织,去除脓液、纤维块和坏死脱落组织,也可局部注射抗生素,甚至抗生素盐水持续冲洗。当关节局部炎症消退后,及早进行肌肉收缩锻炼,以防关节粘连,有助于恢复关节功能,但需注意局部炎性情况,活动不能过早、过于频繁,以免炎症扩散或复发。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骨科 刘飞飞)

责任编辑:星星  一校:曲星  二校:徐琳琳 贾佳丽  三校:杨小玉  一审:赵曦  二审:梁如意  终审:郜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