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梗后的护理策略:促进恢复与预防复发

2024-4-10 来源:医药卫生网 - 医药卫生报  浏览:次  【查看证书

在心梗后的康复过程中,护理策略的制定至关重要,旨在促进患者的身心恢复,并有效预防心血管事件的再次发生。心梗(心肌梗死)是一种严重的心血管疾病,通常由于冠状动脉的突然阻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而发生。虽然心梗带来了严重的身体和心理影响,但通过综合性的护理措施,患者可以实现良好的康复,并减少复发风险。 

促进恢复的护理策略

1.初期护理

卧床休息:心梗初期,患者需严格卧床休息,减轻心脏负担,预防心脏过度劳累。 

监测生命体征:定期监测患者的血压、心率、呼吸频率和体温,及时发现异常情况。 

疼痛管理:使用医嘱的止痛药物控制胸痛,减轻患者痛苦,同时注意观察药物副作用。 

2.心电监护

连续监测心电图、血压、呼吸,若发现频发室早>5个/分、多源室早、R-on-T现象或严重房室传导阻滞时应警惕室颤或心脏骤停发生,需立即通知医生。

   3.疼痛护理

在疼痛管理方面,根据医嘱,可以通过给予哌替啶或吗啡等止痛药物来缓解患者的疼痛。为了进一步减轻疼痛,可以定时静脉滴注硝酸甘油或硝酸异山梨酯。对于表现出烦躁不安的患者,可以通过肌肉注射地西泮来帮助他们平静下来。在治疗过程中,护理人员需密切关注患者的疼痛状况及其伴随症状的变化,并留意是否出现呼吸抑制、血压下降或脉搏加快等不良反应。此外,为了增加心肌的氧气供应,患者还将接受2至4升/分钟的持续氧气吸入治疗。 

4.排便护理

在心肌梗死急性期,由于患者卧床休息,活动量减少,饮食可能不规律,加之可能对床上排便感到不适应,这些因素都可能导致患者出现便秘的问题。因此,护理人员需要对患者进行排便护理,首先评估患者的排便状况,了解他们是否有习惯性便秘,是否已经使用过通便药物,以及他们是否能适应床上排便。

5. 溶栓护理

在心肌梗死发生后的首12小时内,适合的患者可能会接受溶栓治疗,以尽快恢复心脏血流在进行溶栓治疗前,护理人员需细致完成几项重要工作。首先,护士需询问患者是否存在溶栓治疗的禁忌症,如活动性出血、近期经历的大手术或外伤、消化性溃疡、以及严重的肝脏或肾脏功能不全等情况。 

一旦确认患者适合接受溶栓治疗,护士应准确且迅速地配制并输注溶栓药物。在药物输注过程中及之后,护士需要密切观察患者是否出现寒战、发热、皮疹等过敏反应,以及是否有皮肤、黏膜、内脏出血等不良反应的发生。 

6. 健康教育

指导恢复体力活动:出院后鼓励患者逐渐开始规律的适量运动,活动形式可根据其自身条件和爱好选择,如步行等有氧运动形式。心肌梗死后6~8周后可恢复性生活,经24个月的体力活动锻炼后,可酌情恢复部分或轻工作量,部分患者可恢复全天工作,但仍需避免重体力劳动、驾驶员、高空作业及其他精神紧张或工作量过大的工作。 

预防复发的护理策略

1. 控制危险因素

戒烟:吸烟是心脏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戒烟是预防心梗复发的关键措施。 

管理慢性疾病:控制高血压、糖尿病和高血脂等慢性疾病,定期监测血压、血糖和血脂水平。 

2. 药物治疗

长期服药:遵循医嘱长期服用抗血小板药物、降脂药、降压药等,定期随访,根据医嘱调整药物剂量。 

药物依从性:提高患者对药物治疗的依从性,确保药物治疗的效果。 

3. 生活方式的调整

规律运动:在医生的指导下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如快走、游泳等,避免剧烈运动。 

健康饮食:继续坚持低盐低脂的健康饮食习惯,避免高脂、高糖和高盐的食物。 

压力管理:学习压力管理技巧,如深呼吸、冥想等,减少工作和生活压力。 

4. 定期医学检查

定期随访:定期回医院进行复查,包括心电图、心脏超声、血压、血脂和血糖等,及时发现并处理问题。 

自我监测:教育患者和家属识别心梗的早期症状,如胸痛、呼吸困难等,一旦出现症状应立即就医。 

结语

通过以上护理策略的实施,心梗患者可以在医院期间获得全面而细致的护理,为其恢复提供了坚实的基础。然而,心梗后的护理并不仅限于医院治疗阶段,患者出院后的生活管理和持续的健康教育同样重要。患者及其家属需要深刻理解心梗的风险因素,积极调整生活方式,包括但不限于戒烟、健康饮食、规律运动和有效的压力管理。此外,患者应严格遵守医嘱,定期进行医学检查和药物治疗,以预防心梗的复发。

(河南省平顶山市第一人民医院 心内一科 周慧娜)

责任编辑:星星  一校:曲星  二校:徐琳琳 贾佳丽  三校:杨小玉  一审:赵曦  二审:梁如意  终审:郜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