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了解血常规结果的意义吗

2024-4-7 来源:医药卫生网 - 医药卫生报  浏览:次  【查看证书

自新冠疫情以来,呼吸道感染的病例越来越多,咳嗽,咽疼,发热,肌肉酸疼的症状越发加重。患者往往到医疗结果就诊,为了搞清楚病因,医生会根据疾病的表现为每位患者制订一系列的检查和治疗方案。一般有影像学检查,血液及体液的检验。血液检验往往包括呼吸道病毒的检验、血常规检验等项目。血常规检验作为基础的检验项目一般都作为首选,但很多人由于对医疗知识缺乏一定了解,会对检验结果有一定的疑问和困惑。为了更好地对自己的结果有一定了解,为大家介绍部分血常规检验项目及临床意义。

随着基础医学的发展、高科技的应用。特别是计算机技术的引入,血细胞分析仪的测量水平不断提高,测量参数不断增加。不但提高了医学检验水平,也为临床提供了更多的有用的实验指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现在医院使用的大部分为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一般多为五分类血液分析仪,有着快速、准确、精密度很高的特点。有特殊需求医院甚至更加高级和精密。

五分类血液分析仪多为白细胞参数、红细胞参数、血小板参数及五种白细胞分类组成。

常见血液分析仪检测报告的术语

一、白细胞总数(WBC×109/L)

参考值:成人:(4~10)×109/L。新生儿:(15~20)×109/L。6个月~2岁:(11~12)×109/L。

            儿童:(5~12)×109/L

二、白细胞分类及参考值:中性粒细胞(杆状核粒细胞(Nst)50%~70%,分叶核粒细胞(Nsg))1%~5%,0.04~0.5×109/L。嗜酸性粒细胞(Eos)0.5%~5%,0.02~0.5×109/L嗜碱性粒细(Baso)0~1%,0~1×109/L。淋巴细胞(LYMP)20%~40%,0.8~4×109/L单核细胞(MONO)3%~8%,0.12~0.8×109/L。       

三、临床意义

由于中性粒细胞占白细胞总数的50%~70%,所以白细胞计数与中性粒细胞计数的临床意义基本上一致。也就是说白细胞绝大部分都由中性粒细胞组成。

白细胞增多可分为:

1、生理性增多:  

(1) 年龄变化:新生儿白细胞较高。

(2) 日间变化:在安静、休息时白细胞数较低,在活动、进食后白细胞数较高。早晨较低、下午较高。

(3) 运动、疼痛、情绪变化:脑力和体力劳动、冷热水浴、日光或紫外线照射等使白细胞轻度增高。严寒、暴热使白细胞数高达15×109/L或更高。剧烈运动、剧痛、情绪激动使白细胞显著增高。

(4) 妊娠与分娩:妊娠与分娩期白细胞会增高。分娩后2~5天内恢复正常。

(5) 吸烟者白细胞计数高于非吸烟者30%。

2、病理性增多:机体的应激反应,增多白细胞大多为中性粒细胞,

常见为反应性增多:

(1)急性感染或炎症(最常见)包括化脓性球菌、某些杆菌如大肠杆菌和绿脓杆菌等、真菌、放线菌、病毒如流行性出血热、流行性乙型脑炎和狂犬病等、立克次体如斑疹伤寒、螺旋体如钩端螺旋体和梅毒等、寄生虫如肺吸虫等。

(2)严重的组织损伤或坏死(严重外伤、手术创伤、大面积烧伤、冻伤、血管栓塞如心肌梗死和肺梗死等)。

(3)急性溶血、急性失血(急性大出血如消化道大量出血、内脏破裂如脾破裂或输卵管妊娠破裂等)。

(4)急性中毒(外源性中毒如化学物质、汞、铅、安眠药、昆虫毒、蛇毒、毒蕈等;内源性中毒如尿毒症、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子痫、内分泌疾病危象等)。

(5)恶性肿瘤(如非造血系统恶性肿瘤)。

3、白细胞减低:

中性粒细胞绝对值低于1.5×109/L时,称为粒细胞减低症;低于0.5×109/L时,称为粒细胞缺乏症。见于:某些感染,血液病,慢性理化损伤,自身免疫性疾病,脾功能亢进。

4、嗜碱性粒细胞

增多:外周血嗜碱性粒细胞绝对值超过参考上限(>0.05×109/L)。

过敏性或炎症性疾病、骨髓增生性疾病、嗜碱性粒细胞白血病(罕见)。

减少:见于甲状腺功能亢进、妊娠、放疗、化疗、糖皮质激素治疗、感染急性期。5、淋巴细胞

生理性增多:成人>4×109/L、儿童>7.2×109/L、4岁以下>9×109/L。见于儿童期淋巴细胞生理性增多。

病理性增多: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百日咳、肾移植术后、白血病、部分药物。

减低:见于接触放射线、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严重化脓性感染。

6、单核细胞

生理性增多:儿童较成人稍多,妊娠时生理性增高。

病理性增多:见于某些感染、急性感染恢复期、活动性肺结核、某些血液病。

恶性组织细胞病、淋巴瘤、单核细胞性白血病、结缔组织病、胃肠道疾病。

7、嗜酸性粒细胞

增多:成人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0.5×109/L。寄生虫感染时显著增高、变态反应性疾病、皮肤病、血液病、某些恶性肿瘤、传染病感染期时,嗜酸性粒细胞常减低,在恢复期时,暂时性增高。高嗜酸性粒细胞综合征。

减低:见于长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某些急性传染病,如伤寒极期。

四、红细胞参数参考值及临床意义

1、血红蛋白(Hb、HGB):成年男性:120~160g/L,成年女性:110~150g/L

新生儿:170~200g/L

根据Hb浓度可将贫血分为4度。

轻度贫血:Hb<120g/L(女性Hb<110g/L);中度贫血:Hb<90g/L;重度贫血:Hb<60g/L;

极重度贫血:Hb<30g/L。当RBC<1.5×1012/L,Hb<45g/L时,应考虑输血

2、血细胞比容(HCT):男性0.40~0.50;女性0.37~0.48。增高见于各种原因所致血液浓缩,如大量呕吐、大手术后、腹泻、失血、大面积烧伤、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

减低见于各种贫血。但不同类型的贫血,HCT减少程度与RBC计数值不完全一致。

红细胞计数(RBC):男性:(4.0~5.5)×1012/L,女性:(3.5~5.0)×1012/L,

新生儿:(6.0~7.0)×1012/L。高于6.8×1012/L,应采取治疗措施;低于参考值低限,为诊断贫血界限。

3、不同人群红细胞指数的参考范围:

红细胞平均体积(MCV)86~120fl,1-3岁79~104fl,成人80~100fl,老年人81~103fl。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量(MCH)新生儿 27~36pg,1-3岁25~32pg,成人26~34pg,老年人27~35pg。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新生儿250~370g/L,1-3岁280~350g/L,成人320~360g/L,老年人310~360g/L。红细胞平均指数可作为贫血形态分类依据。

4、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14.9,反映红细胞体积大小的异质程度可作为贫血分型和诊断的依据。

5、网织红细胞计数(Ret):仪器法(RMI)男性9.1%~32.2%,女性12.8%~33.7%。绝对值25~85×109/L。Ret计数(尤其是Ret绝对值)是反映骨髓造血功能的重要指标,观察贫血疗效的指标。

五、血小板参数参考值及临床意义

1、血小板计数(PLT):100-300 ×109/L,明显减低多见于一些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增多多见于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

2、血小板平均体积(MPV):7.0-11.0 fl反映血小板个头大小的指标,鉴别血小板减低的病因、评估骨髓造血功能恢复情况。

3、血小板比容(PCT):0.108-0.282 % ,增高和减低,常见于血小板数量增高或减低的情况。

4、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DW):15-17 %,增大见于急性白血病化疗后、巨幼细胞性贫血、慢性粒细胞白血病、脾切除后、巨大血小板综合征、血栓性疾病、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再生障碍性贫血,减低见于反应性血小板增多症。

5、血小板平均浓度(MPC):升高,如果血小板计数是正常的,但是这一个指标异常,并没有太多的临床意义。所以它一般要结合血小板计数。

六、血常规检查的注意事项

检查血常规前避免剧烈运动、情绪紧张,避免在过高或过低环境中测量,这些因素都可以引起外周血中白细胞数量增高,影响结果判断。白细胞有日间变化,在安静和休息时白细胞数较低,活动和进食后较高,早晨较低,下午较高。长期监测白细胞,应尽量在同一时间和条件下采血。检验血常规前不要大量饮水,大量饮水以后血液稀释会影响结果判断。

通过文章可以对检测结果有一定了解,但在医院就诊时还是要请临床医生对结果进行分析诊断,以采取相应的治疗。

(信阳市中心医院检验科 邓威)

责任编辑:杨小玉  一校:曲星  二校:徐琳琳 贾佳丽  三校:杨小玉  一审:赵曦  二审:梁如意  终审:郜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