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大体老师”打交道的陈四清

2024-4-1 来源:医药卫生网 - 医药卫生报  浏览:次  

 他学了5年临床医学,却没坐过一次诊;他不是医生,30年来,却有近万名医生听过他的课;他现在投身公益,经常和“大体老师”打交道。他就是河南中医药大学的一名临退休的普通老师陈四清。

陈四清读初中时,母亲去世了。其父亲50多岁时,也因病去世了。由于父母的特殊情况,陈四清高中时便立志学医,并顺利考进了河南医科大学(现郑州大学河南医学院)。陈四清读了5年临床医学后,并没有成为一名医生,而是进入了另一个校门,成了河南中医学院(现河南中医药大学)的一名解剖学老师。30年来,有近万名医生听过陈四清的课。

讲授解剖课离不开“大体老师”。“大体老师”是医学界对遗体捐献者的尊称。医学生通过“大体老师”掌握人体基本结构。因此,“大体老师”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受传统观念影响,国内医学院一直严重缺乏“大体老师”。“按照要求,每5名医学生应该有一位‘大体老师’,现实是每50名医学生可能才有一位‘大体老师’。”陈四清说,“曾有人提出以‘数字人’代替人体实物标本,但我在反复实践中发现效果并不理想。”为此,陈四清四处奔走呼吁,投身这项公益,帮学校接收“大体老师”。

由于接收遗体的时间毫无规律,无论在深夜还是在节假日,只要有遗体捐献,陈四清就毫不犹豫地前往。遗体接收后,为保证新鲜度,8小时内必须完成遗体清洁、灌注等工作,陈四清经常不知不觉地工作到深夜。

为打造人体解剖学“感恩、尊重、大爱”的特色文化,使学生能够真正领悟到“无语良师”的灵魂,让学生理解尊重生命、敬畏生命、珍惜生命、关爱生命的真谛,陈四清每个学期都组织学生进行一系列活动,如到临终患者床前签署捐献遗体志愿书,参加郑州市红十字会遗体器官捐献培训会,参加河南省人体器官捐献缅怀纪念活动,以表达对遗体捐献者及其家属的敬意,培养学生的医德。(本报记者 高玉元)

审核:星星 责任编辑:赵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