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天透析一次 仍坚守三尺讲台:学医出身没当医生,河南万名医生听过他的课

2024-3-27 来源:医药卫生网 - 医药卫生报  浏览:次  
陈四清是河南中医药大学一名普通的老师,临近退休。

他曾经是正儿八经的学霸,学了5年临床医学,却没坐过一次诊。

他不是医生,30年来,河南有近万名医生听过他的课,很多已是省内和国内知名专家。

长达三年里,他每两天要透析一次才能活命,仍坚守三尺讲台。

他现在投身公益,经常和“大体老师”打交道:“没有‘大体老师’,医学教育就没法进行。他在给医学院老师找老师。”

母亲早亡立志学医,没当过一天医生,上万名医生听过他的课

讲起童年和少年的故事,陈四清现在还很心酸。陈四清弟兄两人,母亲去世时,他在读初中,弟弟只有两三岁。父亲身体也不好,很早就出现血尿和水肿,去世时才50多岁。

“那时家里面穷,医疗条件也不好,都是去乡镇卫生院治疗,对症处理,就没弄清是什么病。”

陈四清说,正因为父母的特殊情况,他在高中时立志学医。当时的班主任并不建议这个选择:学医时间长,你家里穷,不如学其他专业。

陈四清是80年代末读的大学,那时还包分配,毕业就是商品粮。

陈四清坚持了自己的选择,顺利考入河南医科大学(现郑州大学河南医学院)。因为机缘巧合,陈四清学了5年医学并没当一名医生,而是从那个校门出进入另一个校门,成了河南中医药大学(当时是河南中医学院)的一名老师,讲授解剖学。

因为常年从事这项工作,他练就一项技能:把人体的206块骨头混杂在一起,拿出任何一块,他能立刻说出它在人体内的位置。

“解剖学是临床医生必须学的课。”陈四清没当过一天医生,没坐过一次诊,安安心心地讲课,从1994年到2024年,30年里,近万名医生听过他的课。他去看病时,经常碰到自己的学生:陈四清不认识他们,他们却认识陈四清,这些学生很多已经是省内和国内的知名专家。

陈四清一直是给大一的学生上课,最基础的解剖课,面对的是刚入学的学生。

患先天性疾病,严重时每两天必须透析一次,仍坚守三尺讲台

陈四清一早就知道自己患了高血压,后来知道那是肾源性高血压。读大学时,因为专业的原因,他终于弄清自己和家族患的病——多囊肾。从大学开始,他就严格要求自己:不抽烟,不喝酒,饮食清淡,规律作息……

c9d0bd03bd975013914e2f1199aded62.jpg

但是,即使他这么自律,病魔仍没远去。2019年时,陈四清出现严重的肾衰竭,每两天需要透析一次,不然生命很快就会终结。

在等待肾移植的三年里,陈四清的生活安排经常是这样的:今天透析,明天授课,后天接着透析。

很多学生不知道给他上课的老师是随时可能倒下的重病患者,患的是他们以后要攻克的疾病。

临近退休投身公益,每个月都帮学校接收“大体老师”

“大体老师”是医学界对遗体捐献者的尊称,医学生通过“大体老师”掌握人体基本知识。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因为观念的原因,国内医学院一直严重缺乏“大体老师”。

“按照要求,每5个医学生应该有一个大体老师,现实是每50个医学生可能才有一个‘大体老师’。”

曾有人提出以“数字人”代替人体实物标本,但陈四清在反复实践中发现效果很不好。为此,陈四清四处奔走呼吁,投身这项公益。

接收遗体的时间毫无规律,遗体接收后,为保证新鲜度,8小时内必须完成清洁、灌注等工作,陈思清经常加班。

1fef62d0feaec46d7a324ca5e0087205.jpg

近年来,不时传出不合适的新闻,少数医学生缺乏对“大体老师”的尊重,将他们当成学习的“道具”,甚至拍摄上网,为此,每学期的第一节解剖实验课,陈四清都要带领学生手捧菊花面对“大体老师”庄严宣誓;每个学期都组织学生进行一系列活动,以表达对遗体捐献者和家属的敬意和对学生进行医德的培养。(记者高玉元)

审核:星星 责任编辑:赵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