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增加多次瓣中瓣手术机会 这项创新技术让全生命周期瓣膜管理成为现实

2024-1-13 来源:医药卫生网 - 医药卫生报  浏览:次  

本报讯 (记者冯金灿 通讯员徐紫渝)1月10日,河南省胸科医院心血管外科七病区主任王龙团队,利用限位可扩张生物瓣为一名63岁男性患者成功实施主动脉根部替换术。这是限位可扩张生物瓣在河南的首例植入。该手术的成功也标志着全生命周期瓣膜管理成为现实。

 

患者李先生患高血压多年,3年前被诊断为冠心病,曾接受过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5天前因突发胸闷气短、呼吸困难在当地医院被诊断为“主动脉瓣重度关闭不全、升主动脉增宽及主动脉窦部增宽”,转至河南省胸科医院寻求进一步治疗。

患者入院后,王龙进一步诊断发现,李先生的主动脉瓣脱垂严重,返流面积高达22平方厘米,远超10平方厘米的重度返流标准,同时存在左心室严重扩大的情况,若不及时治疗,会进一步引起心衰甚至猝死,必须尽快进行人工瓣膜置换。但是,因患者主动脉窦直径已接近50毫米,在置换人工瓣膜时还需同期行主动脉血管置换术。

通常情况下,外科置换的人工瓣膜分为机械瓣膜和生物瓣膜。机械瓣膜耐磨损能力强,在体内不易发生衰败或变形,但需要患者终身服用抗凝药,稍不注意会出现出血或栓塞的风险,所以对于年龄较大患者一般建议置换生物瓣膜。生物瓣膜的优势在于置入体内6个月后不需要抗凝治疗,可有效提高生活质量,但容易出现瓣膜损毁衰败,使用寿命在10—15年,往往需要二次甚至三次瓣膜置换。目前,随着经导管瓣中瓣介入治疗技术日趋成熟,生物瓣衰败后再次开胸手术的缺陷得到弥补,但因瓣环大小限制,并非所有的生物瓣损毁后行瓣中瓣治疗都能获得理想的效果。

王龙说,经导管瓣中瓣技术原理类似于“俄罗斯套娃”,需要将新瓣膜嵌套在损毁的旧瓣膜里完成替代功能,这就意味着新置换的瓣膜开口面积一定要比原有瓣膜开口面积小,若多次进行瓣中瓣置换,患者将可能面临瓣膜有效开口面积严重不足的问题。

瓣膜开口是全身血流必经的一个重要“关卡”,如果瓣膜有效开口面积太小,则表示“关卡”过小,血流通过时阻力增大,容易导致心功能不全或心衰;过快的流速也会提高瓣膜损毁速度。因此,足够大的瓣膜开口面积有利于患者长期生命健康。

“我们不仅要解决眼前的问题,更要把眼光放长远。患者今年才63岁,随着我们人均寿命的不断延长,他未来可能会需要多次进行瓣中瓣置换。从远期考虑。我们需要为患者寻找一种更为合适的解决办法。”王龙说。

经过反复斟酌,在制定手术方案时,王龙提出应用国内最新研发的限位可扩张生物瓣膜技术为李先生实施手术。限位可扩张生物瓣膜的优势在于瓣膜取材于牛心包特殊部位,其分体式瓣叶结构及每片瓣叶的厚度和弹性匹配,可保证三片瓣叶同步开合,血流通道更通畅,耐久性更强。

更为重要的是,该瓣膜在瓣环上增加了三个限位键,当瓣膜衰败后进行瓣中瓣治疗时,可通过介入球囊扩开瓣环,使瓣环直径和瓣口面积进一步增大,以便于容纳更大规格的瓣中瓣植入,优化治疗效果,为一次或多次行瓣中瓣手术留更多的可操作空间。

手术方案敲定后,1月10日下午,王龙团队在多科室专家的全力配合下,联合为李先生成功实施主动脉根部替换术。术中,手术团队精准操作,逐一将可扩张瓣膜和人工血管进行置换,并重建左、右冠状动脉。术后患者恢复顺利,目前正在康复中。

王龙说,限位可扩张瓣膜技术的应用,不仅可以为选择生物瓣膜的患者提高第一次瓣中瓣手术的治疗效果,还可增加多次瓣中瓣手术的机会,为患者全生命周期的瓣膜管理提供了更为理想的解决方案。

审核:星星 责任编辑:杨小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