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世界青光眼协会候任主席王宁利:如何降低2000多万青光眼患者致盲率

2024-1-11 来源:医药卫生网 - 医药卫生报  浏览:次  

临床上,青光眼表现为视乳头特征性萎缩、视野缺损及视力下降,病理性眼压增高是其最重要的危险因素。青光眼是可累积全生命周期的不可逆致盲眼病,是三大致盲眼病之一,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给家庭及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

按发病原因,可把青光眼分为原发性青光眼、继发性青光眼和先天性青光眼三大类,其中原发性青光眼又可分为原发性闭角青光眼和原发性开角青光眼。根据眼压升高时前房角的状态,原发性青光眼又分为闭角型青光眼和开角型青光眼。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还分为急性和慢性发作。

亚洲人是闭角型青光眼的高发人群。

据河南省医学科学院院长(重建后首任院长)、世界青光眼协会候任主席、北京同仁医院眼科中心主任王宁利介绍,我国有青光眼患者约2100万人,双眼致盲率占比达10%~15%。河南人口基数大,受累病患庞大,致盲后,会给个人、家庭和社会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应引起全社会的重视。

 

王宁利说,尽管青光眼分类复杂,但随着科技发展,对疾病的认知水平的增加,诊疗技术的日新月新,目前,大多数青光眼可有效防治。儿童青光眼,尤其是先天性青光眼,施行房角切开手术可以达到80%以上的临床治愈。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发病率最高,危害最大,尽早筛查与防治,可以像“防治沙眼”一样,亦可“消灭”闭角型青光眼致盲,这需要系统化、广泛化的长时间的执行。

谈症状:有些患者症状明显有些隐匿

王宁利说,青光眼种类繁多,症状也各有不同。

临床上,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常表现为突发眼红,眼疼,视野下降,头痛,恶心呕吐,甚至血压急剧升高。如得不到及时诊治,部分患者24~48小时可发生完全失明。

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或慢性闭角型青光眼往往发病隐匿,多数患者早期无任何自觉或非典型的临床症状,反复眼胀、一过性的视物模糊、头痛等表现。中、晚期可出现视野缩小,甚至视野严重丧失而不自知。

继发性青光眼原发因素众多,除外眼病相关疾病,全身疾病也是发病因素,如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导致眼病血管意外,疾病终末阶段导致新生血管性青光眼,严重影响视功能,甚至发生疼痛不适。

儿童,乃至婴幼儿,也可发生青光眼,尽管发病率低,但危害大。症状有眼球增大,角膜扩张、混浊,产生畏光、流泪、眼睑痉挛症状,严重损伤视力或导致眼球丧失可能。

青少年儿童发病后回出现眼胀、视物不清的情况,注意检查一下眼压,或眼底常规筛查,早防早治。

谈误区:患者盲目乐观或不配合治疗

王宁利说,国人对青光眼的危害性认知不足,除疾病本身的特点,也存在科普的不到位问题,存在“盲目”的特点,即盲目的乐观与盲目的悲观。乐观之人表现为,“我视力好好的,既无症状,也无影响,何病之有?”这是因为不知“视野损伤”同样致盲致残;盲目的悲观之人表现为我患不治之症,“早瞎晚瞎都是瞎”。其实,目前的诊疗疾病,大部分可有效防治,部分甚至可达到临床治愈,可终身保持有用视功能。

谈进展:经过多年努力闭角型青光眼致盲率下降40%

王宁利说,在我国,早期青光眼的诊疗能力弱,其致盲率高达近60%,但经过眼科同道的努力,全社会的广泛参与,致盲率已逐渐下降到25%左右。当然,我国的经济发展和医疗资源仍然存在不均衡状态,部分区域仍然得不到有效的诊治。理论上,闭角型青光眼早发现,早治疗或及时有效就诊,是可以有效“消除闭角型青光眼致盲”,最大程度降低家庭即社会的照护成本。

谈展望:加大宣传力度 加快人才培养

王宁利介绍,目前,国内国内青光眼专科医生少,只有六七百人,难以服务国内庞大的青光眼患病人群,还属于“下医治末病”状态。尽管我国处于发展中国家的眼健康领先水平,但与欧美发达国家还有差距。主要存在疾病知晓率低和眼科医生少,尤其是青光眼专科医生不足等问题。期待全社会、行业管理者等予以关注,逐渐缩小数量与质量上的。

同时,业界要多纬度、多途径的加大科普宣传力度,提高大众疾病知晓率。要加快队伍培养,青光眼专业医生培养周期长,要改善愿意投身青光眼专业的医生的执业环境,提高待遇。

也要注重青光眼医生的可持续学习,提高青光眼的学术会议质量,在青光眼医生的专业水平上和基层眼科医生普适性方面下功夫,把前沿的知识引进来,把实用的技术推广去,解决我们能解决掉的,专研我们未知的,诸如此,方可最大程度降低青光眼性致盲。(记者高玉元)

王宁利简历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原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院长、党委书记,首都医科大学眼科学院院长。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眼科医师分会会长、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前任主委、国家重点学科和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带头人、中国医学科学院学部委员、国家防盲技术指导组组长。

世界青光眼协会候任主席,河南省医学科学院院长。

从事眼科医教研工作37年,长期致力于全球首位不可逆致盲眼病—青光眼的防治技术研究,是中国首位被世界青光眼联合会授予高级两栖临床科学家奖的中国学者,中国国内外著名眼科专家和学术引领者,推动了中国眼科水平的提升,增加了中国在国际眼科领域的影响力。主持科技部863计划等国家级项目16项,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一等奖4项;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论文513篇,其中SCI论文290篇,他引7343次,在《自然》和JAMA子刊发表论文9篇;获发明专利25项,研发上市设备5项;主持制定指南、共识、规范36项;主编高等教育规划教材6部、中英文专著34部。

审核:星星 责任编辑:杨小玉